SHEIN、TEMU锁舱之后,航司成了“打工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当半数舱位被电商平台掌控,航线、舱段、价格甚至利润分配都不再由航司说了算。这是一场“运力控盘战”,航司还能掌控市场节奏吗?还是彻底成为“打工人”?
电商平台成为货运航司单一最大货主
近年来,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客户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曾由货代主导的资源配置逻辑,正逐步被平台主导型运力采购所取代。TEMU、SHEIN、速卖通、TikTok Shop等平台,已从“服务对象”转变为干线运力的核心操盘者。
根据多方研报与行业数据,截至2025年,全球超50%的中远程航空舱位已被电商平台直接或间接控制,部分中国出口航线上占比更达70%。平台通过直采包机、预锁舱位、SKU集中履约等方式,全面替代传统拼货模式,成为多数航司的最大客户。Shein占全球快时尚电商市场近20%,高密度出货与刚性履约需求,正对航线结构与舱段分配产生实质影响。

多家航司也在迅速调整,包括阿特拉斯、日本货运航空、CMA CGM等已与平台建立长期签约,部分机队甚至转为平台化运营。传统货代由资源方转为平台托管服务商,“拼货+议价”的格局正逐步式微。
这种集中采购趋势,不仅转移了议价权,也带来了结构性风险。一旦平台调整仓网或更换合作航司,原本依赖其货量的航司可能面临营收剧烈波动甚至资产空转。而中小卖家与独立站客户在航线资源获取上日益受限,开始转向海外仓或海运规避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平台主导运力分配已重塑航空物流利润结构。过去航司面对多个中小客户,风险分散;如今则面临客户高度集中化,一旦平台切换包机商或缩减货量,收入与舱位利用率波动加剧,资产风险上升。
据波音预测,未来20年快递型电商货运年均增速达5.8%,高于传统货类3.6%。这推动航司重构合作机制:部分尝试与平台共建干线网络,提供定制化报价,甚至以保底货量换取调度优先权。平台方也在推动运力“自控化”,包括参股航司、自建物流体系等,强化其在履约链中的主导地位。
在商流集中与运力寡头化趋势下,平台的履约节奏与调配能力,正成为决定航司利润弹性与运营稳定性的关键变量。
电商平台对于航空货运市场控盘效应
电商平台对航空运力的主导不仅体现在采购量级的集中,还通过掌控流量分发与订单调控,实现了“流量–订单–干线舱位”的闭环控制机制。

首先,平台通过广告投放与推荐机制精准引导订单生成的时间和分布,使得物流需求可控、集中。例如在淡季,通过减少流量曝光降低直发订单比例;而旺季则集中向高SKU密度地区释放流量,实现运力集约化。平台借此影响航司航段调度与资源配置节奏,形成“预测性牵引力”。
其次,平台已普遍采用“预锁舱位+合约定价”模式。SHEIN、TEMU等平台在中美、中欧核心航段签下大量包机合同,并通过专线物流商实现全链路绑定。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市场价拼货机制,也压缩了非平台客户的获取资源空间。货运航司对平台货量依赖程度显著提高,议价与调度自由度受到削弱。
控盘还体现在履约规则的“刚性化”。部分平台已将“每日三班”与“96小时达仓”等指标写入服务KPI,航司需围绕这些要求优化SKU出仓点、干线时效、目的地解仓能力,导致其原有灵活调度机制难以维持。
在这一趋势下,传统B端客户与货代面临多重挑战。优质航线与密集舱段被平台优先锁定,货代不得不转型为平台链条内的服务节点,甚至尝试通过投资自营干线方式重构议价基础。而独立卖家与非平台商户则在成本与周期上愈发处于劣势。
但平台控盘亦带来潜在系统性风险。航司客户结构过度集中可能带来突发空转损失;平台为保障供应链弹性,也在发展海外仓、半托管、陆运通道等多样化补充模式,以降低对航空路径的依赖。
整体而言,平台控盘正在从采购逻辑延伸至服务节奏设定与价格机制主导,其“柔性调控+刚性合约”的双重特性,正在重塑航空货运的产业边界与价值分配结构。
跨境电商成为航空货运增长主要驱动
跨境电商正逐步成为拉动全球航空货运增长的核心动力。从订单结构、服务时效到干线网络需求,平台履约体系对空运模式的塑造效应日益显著。

▬ ▬ ▬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一个人只要认真热情,不经意间就可能完成对美和好的传播
上一篇:单月流水200万美元,人们还是靠Chatbot“聆听上帝”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