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周末读书

德外5号 2019-10-20 1

 

 

内容简介


   
《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甚至“上瘾”的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打造一款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Hook Model),即通过四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连续的“上瘾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消费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依赖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  

 
本书专为产品经理、设计师、市场销售人员、广告创意者打造,每一位跟用户行为打交道的人,都值得将其奉为案头必备指南。  

 
对于想要了解行为设计科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将让你对自己、对当前的热门产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你将会看到:“上瘾”产品中暗藏的用户习惯养成关键,以及打造一款用户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实操步骤。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等国际知名互联网产品常用的用户行为设计解析。  


作者简介


   

尼尔·埃亚尔(Nir Eyal),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Hasso Plattner研究所任教,并有多篇技术、心理学及商业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网站和《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发表。


瑞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长期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体撰稿,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


   

评论


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科技产品设计中浓度最高、最有价值的阐述。  
——奥美副总裁,罗里·萨瑟兰  

 
所有想要让自己产品勾住用户的人,都不可不看这本书。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作者  

 
硅谷每一个人都在谈论这本书!  
——博里斯·范赞腾,科技博客网The Next Web创始人  

 
《上瘾》为你勾画了下一代科技产品的蓝图。赶紧读这本书吧,不然那些读完此书的公司就将取代你。  
——马特·穆伦维格,博客平台Wordpress创始人  


目录


前   言   为什么有的产品会让人上瘾    
第一章   习惯的力量:如何让你的产品从维生素变成止痛药    
第二章   触发: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第三章   行动:人们在期待酬赏时的直接反应    
第四章   多变的酬赏:满足用户的需求,激发使用欲    
第五章   投入: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投入,培养“回头客”    
第六章   上瘾模型与道德操控    
第七章   案例研究:圣经应用程序    
第八章   习惯测试和新的机会    

   

摘要


前言:为什么有的产品会让人上瘾?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15分钟内翻看手机。更离谱的是,有 1/3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生活中的某些乐趣,也不愿丢下自己的手机。    


某大学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每天平均要看34 次手机。然而,业内人士给出的相关数据却高得多,将近150 次。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上瘾了。     面对手边的科技产品,我们就算没有上瘾,也至少已经患上了强迫症。我们迫不及待地查看短信通知,访问YouTube(美国一家视频网站)、Facebook 或Twitter(推特),原本只打算看上几分钟,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这种欲望有可能伴随了我们一整天,只不过很少被觉察到罢了。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而这,正是产品设计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凭借电子屏幕上区区几个编码字符就能影响用户的习惯、控制用户的思维,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因素让人们对这些产品欲罢不能?让用户养成习惯、产生依赖性,其实是很多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由于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东西层出不穷,企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用户心中的一席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仅凭占有庞大的客户群并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    


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强弱才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关键。若想使用户成为其产品的忠实拥趸,企业就不仅要了解用户为什么选择它,还应该知道人们为什么对它爱不释手。面对这一事实,有些公司才刚刚醒悟,而另一些公司则早已做出了回应。它们深谙设计之道,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些公司,正是本书要重点推介的对象。    


捷足先登才能制胜    


推出的产品能够对用户的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这让一些公司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它们在产品中“安装”了“内部触发”,因此大批用户会在没有外部诱因的情况下就心甘情愿投入它的怀抱。    


培养用户习惯的公司并不依赖于费用高昂的营销策划,而是将产品设计与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情感状态紧密相连。如果你心烦意乱时第一时间就想到Twitter,那说明习惯已经起了作用。一阵强烈的孤独感袭来,你还没来得及做出理性思考,就已经开始在Facebook上寻找情感慰藉。一道难题摆在眼前,你还没顾得上开动自己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在Google(谷歌)上搜索答案。每每占据上风的,总是那些最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选项。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就将为你揭秘这些习惯养成类产品,看看它们的优势究竟深藏在何处。    


为什么产品能影响人们的习惯?答案很简单,是产品造就了习惯。虽说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an)的忠实粉丝们还清晰地记得在麦迪逊大道的黄金年代,广告业曾经多么深刻地激发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那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在进入多屏幕观赏时代的今天,对广告心怀戒备的消费者已经把广告狂人们斥巨资打造的洗脑式宣传抛在一边,除非是超级大牌,否则他们不可能轻易因为三言两语的广告词动心。    


如今,初创团队通过为用户带来一系列我称为“钓钩”的体验,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习惯。用户被钩住的次数越多,对产品形成使用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是如何上钩的?    


2008年,我与斯坦福大学的几位MBA联手创办了一家公司,给我们提供资金的是硅谷最有智慧的一群投资人。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广告植入平台,将广告渗透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在线社交游戏中。    


凭借在线游戏中的虚拟农场交易,很多公司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广告商们还在投入大把钞票试图影响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购买倾向。坦白说,我一开始并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研究了虚拟游戏和广告这两种都依赖思维操控的产业之后,我开始潜心钻研产品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甚至导致一些人患上强迫症的。我很想知道,这些公司是怎样设计了用户的行为?这些有可能让人上瘾的产品背后潜伏着怎样的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让人们对某种体验难以割舍的神秘力量,是否也能被用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的开发?    


该去哪里寻找答案?很遗憾,当时我找不到任何可供借鉴的资料。那些深谙此道的商家对其秘诀守口如瓶,而且,在我查阅的相关书籍、官方报告和博客文章中,也没有出现任何关于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参考资料。    


于是,我开始对上千家公司进行观察评测,希望找出它们在体验设计和功能上的特质。尽管每家公司风格各异,我还是试图发现赢家背后的共性,看看输家究竟少了些什么。    


在此期间,我也尝试从学术角度切入,学习消费者心理学、人机互动和行为经济学。2011年,我开始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为硅谷的许多公司担当顾问,其中既有初创公司,也有世界500强。每服务一家公司,我就能得到一次机会来验证我的理论、更新我的观点,并完善我的想法。    


2012年秋天,我与巴巴·希夫博士联手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就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次年,我又与斯蒂夫·阿比夫博士合作,为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学生讲授了同一门课程。    


多年的研究心血和实战经验最终帮助我创建了这套“上瘾模型”—一个供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四阶段模型。通过这个让用户对产品欲罢不能的连续循环模型,公司无须花费巨额广告费用,也不必发动强大的信息攻势,就能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上你的产品,成为这一产品忠实的回头客。    


鉴于我本人出身技术领域,因此引用的事例大多来自技术型公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吸引用户上瘾的钓钩无处不在,它们隐匿在应用程序、体育运动、电影、游戏,甚至我们的工作中。在任何一个渗透进我们的思想(经常还渗透进我们的钱包)的体验里,我们都能看到钓钩的存在。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大起大落后,在线杂货商Grofers的还击之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