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这是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对主流媒体来说如何重构用户结构,如何吸引Z世代,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越主流可能需要越青春。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短视频大会“主流媒体短视频创新传播”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殷乐,以《如何吸引数字原生代》为题发表主旨发言。
以下内容根据殷乐研究员的发言实录概要整理:
伴随着数智科技不断发展,数字化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日深,整个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环境。当下正处于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或数字原生代融合的时代,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
所谓数字原生代,主要是指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同步的一代人,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在互联网陪伴下成长,数字化已融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数字化生存。与原生代相对的是出生时间较早,后期接触学习数字科技和数字文化,不断努力融入持续迭代的数字技术的一批人,他们也被称为数字移民。
媒介消费的行为,成为习惯之后,就成为固化的市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行为。让我们一起来看数字浸润的新一代的数字化生存。
调查发现:逾一半(52.9%)受访者通过个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帖、点评与互动,占比最高,而且这与第一期数据相比增加;其次为“短视频直播平台、评论与弹幕”,占比39.7%,与第一期数据相比略微有所降低。
图注:网民发布个人信息和观点的主要渠道。来源:《2022年中国网民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报告》
2、视频触网已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从接触频率看到选择“每天接触”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中18-25岁受访者占比最高,约6成(59.8%),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不断地认知自我并呈现自我,从而寻求认同。
图注:网民“每天接触”各种媒介的情况。来源:《2022年中国网民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报告》
3、数字原生代为抖音用户主力,知识性与娱乐性并重
调查显示,在国内,抖音依然是数字原生代最为青睐的短视频平台,8成多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抖音,微信视频号势头渐猛,其中,26-30岁受访者为抖音的最主要用户,占比为9成多;而在国外,根据2022年的数据统计,TikTok的增长最为迅猛。

图注:最近半年网络的短视频平台接触情况。来源:《2022年中国网民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报告》
从具体的视频内容来看,视频内容的知识性特征显著,数字原生代网民对于知识类短视频的需求最大,其次为搞笑类视频,18-25岁受访者成为“知识干货/科普视频”类内容的主要用户,占比为56.8%,所以数字原生代群体而言,知识与娱乐始终是他们接触短视频的主要目的。
同时,视频已经成为数字原生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频繁的触网也对于他们的认知与心态产生影响,比如边错失恐惧,边主动回避;追求极致的感知体验;愿意主动为内容付费等。
短视频已经成为数字原生代的新生活场景,他们作为数字浸润的一代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与认知,而这也产生了相应的数字原生代文化机制。社交化短视频重置人类感官,再造视听媒介的虚拟性,创造了个体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新型方式,短视频由一种媒介形态类型,转变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由此,社会文化机制也发生变革,社交化视频化成为社会运作的重要元素。这也在重塑青年文化机制,从而形成了数字原生代的文化机制,与传统的文化机制不同,主要从神经感官、个人记忆及价值认同等不同方面重新建构了青年文化。
CTR团队在《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中首发《2022-2023年中国主流媒体短视频融合传播效果报告》《2022-2023年中国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估报告》,报告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立体化、数字化呈现当前主流媒体视听传播新生态,数据来自CTR自有唯尖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核心发现如下:
1.主流媒体在视频号发力
根据CTR央媒账号和省级广电机构账号累计排名Top10发现,主流媒体开始抢滩视频号,从中央到地地方开始逐渐发力,而表现优异的媒体之所以能够快速在视频号发力关键在于前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源积累,这种优势的复制与嵌入为微信视频号的崛起助力。
图注:央媒&省级广电视频号获赞TOP10。来源:《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CTR-唯尖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 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数据统计。
2.玩转抖音,头部账号已成为平台顶流
根据主流媒体抖音百万级以上粉丝量账号TOP15数据,主流媒体机构的抖音头部账号的粉丝量、互动量、发文量等指标均可与平台头部账号数据比肩,甚至更优。
图注:主流媒体抖音百万级以上粉丝量账号TOP15。来源:《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CTR-唯尖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 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数据统计。
3.B站/快手爆款频现
B站/快手成为主流媒体抓住数字原生代的主阵地,截至2023年6月底,主流媒体在B站、快手平台共拥有200余个百万级以上粉丝量账号,产出了多篇爆款作品,播放量不乏过亿者。之所以可以爆款频出,就在于:一方面在于主流媒体擅长放大时政内容的情绪价值,而数字原生代也需要这种情绪价值;另一方面,聚焦青年群体,以各种年轻化的语态来生产内容,所以掌握了“流量”的密码。
图注:三大央媒在快手&B站爆款作品播放量TOP5。来源:《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CTR-唯尖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 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数据统计。
4.国内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传播影响力显著
从国外来看,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也在深耕海外社交平台,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根据CTR数据显示,国内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传播影响力榜单TOP10中,国内有五家中央机构和五家省级广电媒体上榜。
从传播量级来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体粉丝规模大,头肩部账号多,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中国日报拥有粉丝过亿的顶级账号,高效触达海外受众。
从传播质效来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科技、体育等垂类内容持续发力,软资讯内容传播效果突出。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深耕文娱领域,在综艺、短剧传播方面一骑绝尘。上海广播电视台聚焦财经、思政类内容,多个垂类内容传播表现优异。
图注:国内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传播影响力榜单TOP10。来源:《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CTR-唯尖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海外版) 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数据统计。
数字原生代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发力短视频的关键,如何破译数字原生代的“注意力密码”,将“流量”变为“留量”则至关重要。我们课题组持续关注主流媒体融合并探索数字原生代的“注意力密码”,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数字原生代是追求个性的一代,他们更注重自我,因此也形成了与数字移民不同的价值诉求,因此主流媒体应注重个性追求,可以从正向价值与数字沉浸两个方面着力。
2、制造连接:建构主流媒体与数字原生代新型沟通关系
短视频本身就能够巧妙地融合主流媒体的多面能量,纳入优质内容,是联结不同传受个体和组织的巨型“集散地”,以更新主流媒体与数字原生代的沟通关系,浙江广电“Z视介”就是典型案例,“生态”、“社群”、“身份”成为关键词。
数字原生代的审美认知已然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对于视听体验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形成自有的“网言网语”,而短视频平台为其提供了基础,因此主流媒体应不“破”不“立”,打破传统审美,以还原数字原生代的审美认知,“短视频+直播”“线上+线下”等创新形式至关重要。
如果为了通过爆款内容来吸引数字原生代的短暂注意力,那么就无法形成有效的价值传播,因此应建构注意力闭环,以符合数字原生代的虚实交互设计,以虚实融合的方式形成注意力的长效机制。
要讲好中国故事,亟需把握数字时代传播分众化特点,只有根据用户偏好进行内容产品差异性策划与精准化推送,才能着力打造契合数字原生代文化需求的中国故事产品,实现国际传播面向青年群体的破圈突围。
6、破圈共鸣:以对话与交流来重塑数字原生代共同价值
新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兴起之后,网络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更新快速,出现了年轻人对新闻热点注意力分散且转移快速的新特征,因此,主流媒体不仅要注重数字原生代的倾听与表达,还应该注重对话,这也是在数字原生代间寻找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最后,重塑机制:以UGC与PUGC并行盘活青年人才资源,植入年轻基因
主流媒体在抓住数字原生代的过程中离不开机制创新,这也是解密数字原生代流量密码的关键。
转载引用声明:
请原文转载或不加修改地引用文中数据、结论及数据说明,并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任何自行加工与解读均不代表CTR观点,对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CTR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