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张晓涛:出海逻辑正在重建,数字经济赋能是新优势丨WAVE2023

面对新周期下的全球化,中国企业出海在2023年迎来爆发。出海已成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的新趋势、新机遇。而过去数年,已经在海外深扎布局的企业,也逐渐成长为中企出海的“领航者”。它们的经验、教训和洞察,正是新一代中国出海企业最需要的营养。
在主论坛第一篇章“全球时代 中国机遇”,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以《价值链重构、产业转移与中国企业出海》为题,分析了新的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企业出海需要理清的布局逻辑与核心竞争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会议方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分享一些观察和观点。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产业转移与中国企业出海》。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企业出海,那么相比三四十年前很多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掘金,今天中国企业的出海逻辑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在全球化新的时代,企业又是如何理解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我的分享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逻辑与趋势。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历史规律与趋势。
第三,中国企业出海动机与策略选择。



这是今年企业出海的一些数据,正如刚才各位嘉宾所分享的,是爆发的一个元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会考虑生产的布局和策略的选择。
今天我们在讲某家企业或某类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时候,要把它放在一个产业链或产业生态集群角度下来看。因为某个企业的优势并不仅仅来自于它自身,还来自于它周边以及相关产业的支撑。
简单总结几个动机。
第一是安全驱动:对资源供应的稳定性的要求也将变得更高
第二是新型全球化驱动:“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小而美”项目
第三是成本驱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第四是成长驱动: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及天生国际化企业
第五新赛道驱动:中国企业国内独有的优势扩大
第六战略布局驱动:规避贸易壁垒以及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
从策略上来讲,我主要提两个方面和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要深耕某个地区,典型的例子就是传音手机。如果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要考虑灵活性、柔性,就是说既要在原来的区位坚守,也要考虑你的目标市场近岸。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数字经济赋能的优势。
客户市场是细分的,消费者是有偏好的,有的消费者能够被教育,有的不能被教育和改变。《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把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分为两类(赢家和输家),赢家之所以赢,是把中国看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市场。举个例子,最近一个时期韩国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不好。其推出的高端品牌捷尼赛思是韩国国民用车,在北美销量很好,包括起亚新能源在北美销量也很高,和中国市场形成巨大反差。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要不是传统合资品牌,要不是自主品牌。
对于企业海外投资而言,有很多风险,很多走出去的企业面对某一方面的风险都会是致命的。我们今天就看到政治关系风险和新的市场风险。
文化方面,我们通常讲跨文化交流,其实还有一种超越文化的交流。抛开产品和服务具体属性,我想有一种是人类共通的,就是带领人类向前进步的一种友善、友好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做成百年老店的原因,很多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借鉴、学习或应该坚守。
尽管文化有不同,我们需要求同存异,但总有一种让人类向前,向着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观,能贯穿那些不同文化。

最后,岁末年初,也特别感谢此次会议能够与很多嘉宾交流。对于出海企业而言,我们曾经跨过千山万水,未来还要跋山涉水。以“四千”的精神与出海的弄潮儿共勉,那就是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我们在霜冷冬寒之际,越过山丘,在料峭春风里,“中流击水”,观长夏时节,“风起东方”。
谢谢大家!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