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8将上市,代工厂只是名号,富士康背后真正支撑的是什么?(下)
iPhone 8将上市,代工厂只是名号,富士康背后真正支撑的是什么?(下)
富士康走到今天,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撑?
120万人的富士康如何有今天的成就?
作者 | 闫志浩
C2M转型架构师 / 智能制造专家
图 | 闫志浩
iPhone 8将上市,代工厂只是名号,富士康背后真正支撑的是什么?(上篇)
本文将分析富士康如何将IE与IT做到工作层面的深度融合。
生活,是一切的开端。
从富士康的大门口门禁进出快速有序
到员工食堂的刷卡就餐井然有序。
在这些不起眼的过程当中同样体现了富士康IT与IE结合的艺术。
负责总务行政IE工作的工程师会及时通过IT的数据分析,会研究进出门禁的位置、数量,以及员工上下班时间的排配;以及通过数据研究哪个餐厅的负荷量在哪个时间段是最大的,哪个餐厅耗费的排队时间及就餐时间最长,最终会得出最优方案,使得上下班通过门禁的时间最短,最快速,以及调整餐厅排队的方式,下班就餐时间,甚至会研究哪个品类排队时间最长,会要求其他餐厅开设此类的餐饮服务。
诸如此类的IE与IT的融合,在富士康厂区里面是非常普遍,IT提供数据分析,数据支撑,IE现场研究最优解决方案,使得在生活效率方面得到大大提升。
IE,为安全保驾护航。
富士康的安全巡检机制非常严格,每天包括晚上都会有一组主管级别的人负责整个厂区的安全巡检,所到之处必须签到或者打卡。这个巡检路线以及打卡位置不是随意设定的,路线是经过IE的设计,路线设计上必须经过整个厂房或者车间,而且容易有隐患的位置是必然会经过巡检的,比如机房,化学品仓库等。每天系统都会将隐患发至相关负责人的邮箱里,限期整改及复检。
在需要设计安全监控的地方,由IE来规划位置地点,IT来执行。比如:人员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等地方都需要IE统一来规划。
客户保密机制:新产品打样之前需要给客户提交保密方案等,这些基本都是由IE/IT/工程单位共同主导来完成的。保密方案涉及到产品信息,工艺信息,物料信息,甚至对生产过程等都有严格的管控,需要IT对每个环节进行信息安全的把控,包括使用的系统,使用的电脑,使用的手机等都需要严格的控制。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也是在严格的保密机制下进行的。在这个方面,IE的规划做到了流程上的每个人,每件产品,每个系统账号,每台设备,每台电脑,每张图纸等都会有严谨的信息安全管控方案。
结合体,才是品质保证。
富士康生产系统的IE改善能力是非常的强大的,在生产线上IE无时无刻都在做改善相关的工作。IT方面虽然是由集团管控,但是在每个生产车间都会有现场IT,现场IT的工作除了硬件方面的维护,其他的工作就是配合IE进行现场的改善,不断的完善SFC系统,使得系统与生产非常完美的配合。
主要如下:
生产改善、优化工作:IE在现场的工作是随时进行的,IE优化了工序IT必须第一时间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包括制程参数的调整,保证SFC系统中工序,人,设备,参数始终一致,以发挥最大效率。
数据分析工作:IT需要随时配合IE进行生产数据的导出分析查询后台资料等,比如SMT设备的贴片路径,IE/IT/设备三方会一起来研究如何优化贴片路径,提升效率。设备的稼动率也是如此,由IE通过系统导出数据,每日分析改进。
系统优化:为配合效率的提升,IT必须也要精益求精,需要在测试程序以及信息传递上做到更优化,以减少测试时间,提升生产的效率。
系统防呆:为防止生产线出现用错料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IE根据生产需求,提出系统的防呆方案给到IT,IT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屏蔽、防呆处理。比如,不同批次的物料的管控方案,IT会根据需求做防呆,如果有异常,系统会第一时间报错提醒。而且需要在流程的哪个环节去设定都是需要IE去评估,比如仓库发料的时候确认,生产线的使用时再确认,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品质控制是非常的严格的而且不多余。
做经营管理,IE背景是必备。
在成本控制方面,这个是我在富士康做成本核算时候总结的:
最优成本核算及排产:当时因为生产MB(电脑主板)的利润已经非常低了,恰逢公司从深圳龙华搬到山东烟台建厂,所以会出现新老设备,新老员工的问题。新人新设备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做的一个工作是要通过IE的方法,加上IT系统导出的数据应用分析给经营管理者一个判断,哪个产品放在那条生产线上做成本是最优的,然后生管通过这个来排配生产计划。
资源使用合理性的监控:郭董一直强调做经营管理的必须有IE背景,是源于需要对生产的熟悉,对过程的管理,控制。经管IE需要具备成本监控的职能,比如说生产车间的某台印刷机的锡膏用量是有公式计算的,如果某段时间领用数量异常,经管IE需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够判断出来,然后要求生产车间进行整改。这个成本的敏感性同样来自于IE与IT的结合,是由IE拿到的生产数据,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的。
成本费用的及时控制:富士康的经管IE必须对生产流程非常了解,对成本体系非常熟悉,然后对TIPTOP系统也很熟悉。在富士康COSTDOWN(成本降低)项目变成一项例行的工作,经管IE对TIPTOP系统中每个成本中心的每个成本科目,在每个月必须有详细的分析资料,以及根据分析系统所记录费用发生凭证来制定接下来控制费用成本的方案,然后逐一去落实执行。而且富士康的产品对客户的报价,数据是来自于经管IE的精算得来的。
高效低成本,成就今天的富士康
富士康的高管在做决策的时候通常会做如下的工作:
一,从经管、IT部门获取数据;
二,请IE进行评估分析;
三,讨论然后快速决定。比如历次的搬迁,产品上新,甚至新人招聘等等工作,皆是利用此方法进行评估决策。
当时我管生产线的时候就参与过一次新生产线的建设工作,适逢S客户新产品生产高峰期,需要补充大量员工。后来我们按照如下操作:首先,从IT部门刷取以往新人生产的效率、品质数据、学习周期;其次,从经管得到相关的成本及销售资料;然后,IE计算新人每天每百元的投入与所产生的销售收入;最终提供一份效益评估报告,得出结论是立即启动员工的招聘,然后在短短10几天内凑够了开线的工人,开始投入生产,准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开工之前IE就已经把新工人进工厂每天的培训以及工作给规划的非常的详细,新人进厂之后生产效率爬升极快,IE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专业,这个也是为什么富士康可以做到高效低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富士康在很多年前已经把IE与IT的工作结合的非常到位,IT提供数据,提供系统优化,提供数据连接;IE提供标准化数据及表单,提供流程优化方案,提供科学的评估。将两者的紧密结合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有条不紊的高效运作的庞大的企业。
竞争的本质无非在于设计的效率、创新的效率、制造和服务的效率,在竞争中取胜,做好制造本身的内功是最根本。富士康通过IE与IT的结合做到了效率的极致,而且永远是精益求精,不断改善。
后记:富士康是个伟大的企业,值得尊敬
笔者在生产系统做了10年,最近3年接触到C端,对整个价值链体会非常深刻,未来需要在从C端一直到M端的整个价值链条上能够把IE与IT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基础IE人才的培养及应用是国内很多企业缺乏的,拥有工业互联网思维、能够在整个价值链条上把IE思想运用上的IE人才的培养更是非常紧缺;同时具备生产系统经验的IT人才是另外的一个欠缺,大部分IT还停留在代码开发,系统维护上面。在通向智能化、工业4.0的路上我们这些课必须补上。
声明:本人在富士康曾经工作8年,离开也已经5年之久,所以文中有跟目前现状不符的情况,请指正。富士康是个伟大的企业,值得尊敬。
-今日畅聊话题-
你如何看待今天的富士康?
可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