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生存与发展:如何定义“好产品”?
迷途大叔
我的C位
主题:亚马逊开发思路分享: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好产品?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关系到亚马逊卖家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名亚马逊卖家很难绕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好产品?
尤其是对于一名合格的精品开发人员,是需要对这个问题深入的研究并给出自己的标准的,不然整个开发方向就比较迷茫;另外,面对越来越卷的亚马逊市场,大家都在低价内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选择,以确保能活下来并且赚到钱。产品作为亚马逊业务的前端,影响着整个公司的盈利,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我在将近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与团队成员及同行卖家等进行了几轮深入的沟通,整理出来几个思路,分享给大家参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专业开发人员,之前更多关注运营端;大约从2年前开始,越来越多去关注产品开发,也有幸曾带过一段时间开发团队,对于开发整个流程及主要技能还算熟悉;其次,在近6年的亚马逊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团队的实践和与其他卖家的交流,对产品开发有一些我自己的认识。所以趁此机会就这个问题说说目前我的思路,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产品开发大神能够都分享下自己的看法,给迷茫中的卖家们一些启发。
一、关于“好产品”这个问题的不同思路和做法
好产品是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满足好产品的三个具体条件:
价格优势、差异化卖点、质量好。
这里价格优势不难理解,就是常常我们所认为的低价卷;差异化卖点可能提现在外观上、功能、材质等;质量好的标准就是能够让评分能够接受,大多数类目都需要4颗半星以上了(4.3分以上)。当然,每个卖家对于自己产品的要求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会关注价格、有人会关注差异化和品质,有人可能三个点都同时关注,而有人可能只关注一到两个点。
分析一下这三个因素就知道,其实有相对矛盾的地方,差异化卖点和品质好是矛盾的,尤其是新上的特性未经过市场充分验证,可能会导致一些未预料到、未验证过的差评;同时品质好、差异化卖点与价格又是矛盾的,在正常情况下,品质好意味着用材、做工会更好,差异化卖点也可能会有初期投入,比如开模和功能配件的增加,那价格自然就会更高一些,很可能就没有优势了。
如果三个方面都满足,那产品的优势确实非常明显,可能是一个爆款的潜在黑马;但现实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遇不到这样的产品的,可能遇到其中一两个满足。其实这三个看似矛盾的方面,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合适的平衡点,而我们开发人员就需要去找到这个平衡点,既不能价格太高,也不能让差异化过渡领先,一定是成本、质量、差异化的综合考量。
二、引发两个思考
好产品是竞争小、市场空间大的产品。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句废话,因为仅仅是一个方向,人人都想这么做,但是怎么做?是的,怎么做才是关键。首先竞争小和市场空间大两个方面是矛盾的,以前凭借着信息差,大家还相对容易选到这一类产品;但随着信息的流动和各种选品软件的流行,目前很难选出有市场大竞争小的产品了。如果有真有这样的产品,那必定有一定的门槛,或者有相应的风险。我们需要做选品软件不能选到的产品,要做有门槛的产品。由此引发两个思考:
(1)什么叫有门槛的产品?
我理解应该分为两类:一是有资质、有专利的产品;另一类就是细分类目深耕的产品,通过深耕建立自己的门槛。
(2)怎么做有门槛的产品?
关于第一种情况不做过多讨论,大家一看就很明白,比如医疗、农药杀虫剂等,这是需要一定实力的,也需要魄力。据说在疫情期间开始对口罩限制的时候,有人就花几百万去购买口罩的资质,然后也很快赚回来了;也有人用心去攻克医疗资质的,依靠一个产品可以吃很多年的高额利润的。这个需要大家有突破的渠道,有相应的支撑资源。关于专利产品,可能有先发优势,有人已经占据了专利的位置;也有人专门去做破解专利的产品,还省去了市场调研和验证,人家也做得不错,但是我估计会时不时遇到别人投诉,过程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
第二种是关于长期深耕建立的优势,如品牌影响力、技术门槛、对客户喜好的把握、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以及整个团队的高效运作等,都是通过深耕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筛选和沉淀,找到适合自己深耕的方向,然后义无反顾的深入进去,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这种方式极度需要时间和耐心,适合长期主义的卖家。这里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深耕的方向是否值得深耕,避免“爬上了梯子才发现靠错了墙”,这里我个人觉得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容量的大小以及可拓展的市场空间、可实施差异化的难易、行业趋势(尽量不选择下降趋势的行业)。
三、能盈利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能盈利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乍一看这个观点比较大而泛,好像正确但又不具体。这里仅说说我的看法和知道的两个做法:
(1)从运营角度出发看,极端情况下全部是广告单都不会亏损的产品就是好产品,那就要用到Acos了。一般来说,我们产品的利润空间(含广告预算)在25%-35%之间,我就以30%来取值,那么当Acos=30%的时候,我们是不会亏本的。Acos最后可以简化成为:Acos=CPC/(CVR*Price),这里面CPC可以查到大概的数值,CVR(转化率)也可以通过后台查到类目大概的转化率,可以由此去推断做什么价位的产品不会亏损。当然有很多产品可能都会超过这个范畴,毕竟Acos高于30%很常见,这时候是需要个人根据经验来判断值不值得投入试试。另外,这个方法只能从大方向去筛选类目和单价,具体到产品上需要考虑产品的竞争力,即需要考虑产品在同类竞争对手中的优势(如上面第1点),不然成功概率也不会高。
(2)从竞争小的角度出发看,只要类目足够细分相应的竞争就小,也更容易盈利。这里就纯粹从盈利的角度出发的,不考虑深耕。我目前知道别人的做法是专门挑选一些非常偏但是每天能够正常出2-3单左右的产品来做,以listing数量取胜,类似于精铺。这种选择有个好处是,避开了大多数卖家的关注点,避开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又或者是红海中非常细分的小众产品,日积月累,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结束语
每个卖家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选品逻辑和思路,可能不同方法也没有高下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以上的办法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思路,也请不吝赐教;只有方法多了,可供大家选择的范围就更广,可能不经意某个点就能给我们带来启发,这也是我愿意分享的初衷。
「知无不言」社区用户创作的精彩主题帖和/或分享会内容的推送,以求“抛砖引玉”共同学习、百家争鸣。
知无不言官方倡导以合规的方式经营店铺和产品,例如与刷单、黑帽或所谓的平台内部渠道等等有关的销售运营方法、方式,是严重违反平台规则和良性竞争秩序的,可以揭露、剖析式讨论,但不应倡导或应用。本文内容并不代表知无不言官方立场,仅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推送,允许百家争鸣,其中一些内容可能与您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欢迎您继续参与讨论。
为方便阅读,原文结构略有调整,未改变原文内容。
所有来源于「知无不言」的内容,转载请注明出自「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 精彩回帖 」
三木在路上
赞同来自: 聪聪爱吹牛
1. 好产品是相对的,就好比娶老婆一样,每个人的财力和认知不一样,所以对应的好,就也不一样。小公司灵活侧重价格,大公司营销强重创新。适合自己的产品 就是好产品。
2. 从市场角度看,追求竞争少是产品目的。差异化是在某个细分市场里面减少直接对比的对手达到竞争少,价格是直接手段,至于质量好应该是基本配置。但是这样说还是太大了,竞争策略三种,成本优先,差异化,集中专一;结合第一点,回归用户和实际操盘,有取舍和平衡。
3. 本来差异化就很宽泛,先不要说那些为差异化而差异化的伪需求或者低需求需求,实际每个差异化都是对应某一群体人员的需求,这群人的需求转化落地就是各个功能点,每个功能点又有性能层面,还有id差异 ,每个维度找合适的点和分值,这些就有非常多的组合了,这些最终直接影响价格和质量。甚至为了达成价格, 最直接就是找了个小工厂做产品,总会有些质量烦恼。所以,最简单的,定义一个产品差异化,就非常考验pm的认知,能力,和对局势的判断。
4. 所以价格 功能性能,还有质量,相互联系,还要平衡运营的打法喜好,甚至老板的兴趣,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能统筹一个好产品出来真是个艺术。
迷途大叔 • 2023-05-22 10:36
说得很实在,做一个好产品实属不易,操盘的人很重要。在我看来,有时候方向、标准、节奏非常重要,我们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是不知道方向对错的,即便是知道方向不知道标准和节奏,从而无法组织有效的资源。
RichSeller2022
赞同来自: 迷途大叔 、 kuajing2021 、 G666888
适用于资金有限的白帽卖家。
一. 选品逻辑
① 利润至上:有利润才有运营可操作空间,才有ACOS容错率;
② 无垄断竞争小:看市场容量的大小,是否被某品牌垄断,看看best sellers 第一名 20名,50名,100名的大类排名变化;
③ 微差异化:看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产品,通过差评发现痛点,进行微差异化调整;或者做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等等;
④ 验证假设:通过以上三点,基本确定自己要选的品,选定一条链接作为竞品,看keepa曲线推断他的运营节奏,来验证自己的选品是否可行。
二. 选品Tips
① 观察竟对法:观察同行店铺里什么卖的好,收藏店铺链接,以备选品时参考;
② 兴趣选品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大类开始着手,逐个看小类,是否有可切入的新品;
③ 热点选品法:看BS榜前100,是否有好的类目;
④ 跨站点选品法:根据已有经验,去另一个站点看这个产品是否卖的好。
绿柚子
赞同来自: ghostallwin
我也是运营转开发,非常认同,本也想发帖分享市场分析的逻辑无奈一直潜水没有威望值。除开老生常谈的利润体量专利这些,我的核心选品逻辑也是:
1. 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可定制,质量OK。
2. 产品的核心属性明确,关键词明确,ABA关键词没有被头部卖家垄断或者转化率太低。
为了干饭
个人看法来说,目前就是讲究一个错位厮杀,人人所向往往导致龙争虎斗,卖家之间内耗不断;在不同类目尽资源与思维所长,各显神通去开发产品,既能满足顾客,也为自身建起了良好口碑与持久品牌的坚实堡垒;当然一切都离不开公司以及个人一步一步的积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接近是最理想的。
Beryl
在开发调研的时候尽量避开amazon自营类目占比很高的品类,自营的流量倾斜、无限的BD活动刺激,第三方卖家所能获取的市场份额已经非常有限了。
迷途大叔 • 2023-05-22 10:46
好巧,我有个熟人也叫Beryl。自营占比高的类目,一般来说大家还是比较忌讳。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要注意资质和专利之外,还是可以少量尝试的,其实最怕的还是中国卖家多而且喜欢恶搞的类目,会比较糟心。
Knight91S
赞同来自: 你爆单了吗 、 珍珠333 、 DTMDPD
其实深耕线建立自己的门槛,还有一种条件就是做高客单价的产品,这样可以排除一些不守规矩的卖家,净化类目环境,当然这种对新晋卖家以及中小卖家不太友好。
迷途大叔 • 2023-05-18 09:35
是的,高客单价也是一个方向,因为可以排除掉一些资金实力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对手。
姐夫关门弟子 • 2023-05-18 10:41
高客单价产品对资金和品质的把控要求比较高。
知无不言社区・跨境电商人的科学世界
出海 │ 品牌 │技术 │ 方法 │ 趋势 │ 人物 │ 故事
推荐阅读
▼ 上下滑动查看往期内容
点击左下“分享”,右下“在看”
让知识通过传播产生更多价值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上一篇:8040报错的解决方案及思路,历经2周时间终于研究出一些成果,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