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为何成为“两会”记者报道的第一选择?揭秘Vlog新闻创新的底层逻辑 | 德外荐读

德外5号 2022-03-24 1

                    

刚刚闭幕的两会中,Vlog成为主流媒体记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全方位报道两会的第一选择

“Vlog新闻”是将社交网络平台上的Vlog形态运用于新闻报道领域的创新方式。它具备了与生俱来的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基因,能够赋予新闻以体验式的细节、共情共鸣的吸引力和鲜明的形式感,体现了Vlog新闻在当下传播场域中的独特价值。

Vlog新闻激发了主流媒体对自我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重新审视。在平台逻辑和媒体逻辑之间的角力下,Vlog新闻代表着受众正在从传统的对于专业新闻机构的信任转向针对记者个人层面的信任,原先以“信息的传播”为核心的新闻文本如今也更偏向于“情感的传播”和“体验的传播”。


图片

图片

Vlog新闻:技术情境中的新闻创新


社交媒体时代的视听新样态

Vlog特指以视听和图文形式来分享生活与观点的“博客”(Blog),是博客在视听技术成为当下社会叙事主流媒介的情况下而出现的改变和演进。
图文博客和第一人称的视听风格基础上,Vlog正式出现于本世纪初。2000年1月,一位名叫亚当·康特拉斯(Adam Kontras)的美国网友在其博客中发布了一则时长为15秒的视频,记录了他将一只猫偷偷带入公寓大楼的过程。这条视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Vlog。
视频分享网站优兔(YouTube)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Vlog的创作和流行。作为典型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YouTube为用户的视频观看、上传、分享等行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建立仅6个月,YouTube便达到了每日1亿次的视频播放量和6.5万次的视频上传量,诸多知名的Vlog博主(Vlogger)都是在2006年就开设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
2012年,随着智能拍照手机的普及,Vlog在YouTube上出现了新一波的流行浪潮,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在校大学生、美妆类博主和穿搭类博主是Vlog视频的主要创作群体。

也正是在这一年,Vlog开始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概念。伯吉斯(Burgess)和格林(Green)在研究YouTube视频时,根据其自身内容逻辑将Vlog视作与音乐视频、直播片段、信息、表演并列的类型;YouTube对Vlog的官方定义则认为这类视频最大的特征是“有人对着镜头说话”。2016年,Vlog不仅在YouTube上如火如荼发展,也引起了中国“网红”的关注。他们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的Vlog创作者,这种充满个人风格的动态视频迅速地在微博和哔哩哔哩等平台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从Vlog到Vlog新闻
在新闻行业,国内的主流媒体似乎比外国同行对Vlog的潜力有着更为敏锐的觉察。2018年,国内多家媒体纷纷开始尝试用Vlog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首个尝试这种报道方式的媒体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CGTN发布了系列视频《CGTN博鳌行Vlog》,通过记者掌镜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将论坛年会场内外的情况展现给观众。
2019年,Vlog被更多的主流媒体运用于全国“两会”、国庆阅兵等时政类新闻的报道之中。全国“两会”期间,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网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纷纷从参会记者的视角出发,记录记者在两会期间的采访工作日常,并在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等进行多平台分发。
同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连更7期,每期以两分钟的竖版视频方式向观众介绍自己出差前的准备工作和出差期间的所见所闻,引发全网热烈关注与讨论。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Vlog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愈发常见,并进一步渗入其他节目类型。2月初,央视纪录片频道联合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普通百姓拍摄的抗疫生活记录素材为基础,经过专业的剪辑后形成34集系列视频。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些视频皆从抗疫工作者的第一视角进行叙事,与Vlog的形态十分类似;同时,央视新闻抖音号也推出了“战疫Vlog”系列视频,充分发挥Vlog在下沉式报道和平民化视角上的天然优势,展开新闻报道实践,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图片

体验、情感与互动仪式:

Vlog新闻的社交属性


Vlog新闻具备与生俱来的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基因,能够赋予新闻以鲜活的细节、共情共鸣的吸引力和鲜明的形式感,将社交元素对受众的吸引力嫁接到传统新闻报道中。
图片

Vlog新闻的直观特征包括了第一人称叙述、主观拍摄视角等视听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其在体验、情感和互动方面所体现出的与社交媒体时代息息相关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赋予了Vlog新闻在当下传播场域中的活力和价值。


微观场景中的体验式报道
Vlog新闻的第一个特征是场景与体验的结合,是一种基于微观场景的体验驱动式的报道方式。
在移动社交时代,场景的定义既包括了特定的物理空间,也包括了在这一物理空间中的行动、体验及其带来的心理氛围。
而体验则是一种区别于单纯信息传播的活动,它带来的首先是具身性和即时性的主观感受与认知,然后才是基于体验的信息组织和传递。
从场景和体验的角度来看,Vlog新闻之所以会被新闻媒体运用到报道实践当中,恰恰是借助了Vlog的独特优势:借助YouTube、微博、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 Vlog的创作者(Vlogger)用视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共享生活体验为目的的线上场景,并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知,邀请观众加入到这一微观场景中共同体验

在视频中,观众和创作者之间更像是朋友的关系,让观众产生了“就像是我的朋友在跟我分享他的经历”的感觉。这也体现了新闻传播业从“观众”到“用户”的观念转变,提供场景、注重体验,体现了对于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形成认知方面的主动性的认可与尊重。


亲密性推动下的情感传播
当短视频逐渐成为新兴主流传播形态后,其 社交化、碎片化和移动化的传播逻辑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情感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这与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并使得情感成为影响人们的交际方式和传播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YouTube对创作者的激励模式就鼓励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建立“类社会亲密性”(Intimate Parasociality)。
这种“类社会亲密性”是受众通过想象构建出来的存在于自己和Vlog视频博主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也许并不是我真正的朋友,但观看他的Vlog能让我觉得他在和我像朋友一样分享生活、交流观点”。 正是在这种假想亲密关系的驱动下,Vlog视频博主常常能够在激发受众情感方面拥有比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更强大的力量。
在上述传播情境下,如何发挥情感的力量引发公众的共鸣也成为新闻媒体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 Vlog新闻则有助于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调试与模式创新等方法适应更趋情感化的传播模式”
借助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记者通过录制Vlog的方式将某一新闻事件变为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而赋予新闻事件以个人情感。
Vlog发布后,观众通过视听影像跟随出镜记者进入到其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和新闻事件中,产生自己和记者“共同经历过”的拟亲密感。由此, Vlog在记者和观众之间形成了双方共有的“情感能量”
以康辉在2019年11月发布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他通过自拍的形式记录并分享了自己出国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出国期间的所见所闻,从而将原本对“习近平主席前往巴西、希腊进行外事访问”这一新闻事件的信息传播转变为第一人称的叙事,并在其中赋予了个人情感。

借助Vlog所营造的虚拟在场感,观众体会到了康辉个人视角的观点和感受,由此形成了双方共有的“情感能量”,从而促成观众对康辉Vlog产生高度好评。实际上,通过视听媒介传播情感能量并非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独有发明,当电视成为上个世纪下半叶主要的媒体形态之后,政治传播领域就已经开始借助视觉媒介去谋求人格形象的塑造和感性认同的建立。


互动仪式中的虚拟交往
“情感能量”不仅提升了观众对于Vlog新闻的积极态度,而且还能够 促进互动仪式的生成
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强调传递新闻事件相关信息的目的相比,Vlog新闻则明显更重视让记者和观众达成某一共同理解的过程。这套互动仪式由一整套形式上的要素所共同保证。
在Vlog新闻中,记者以记录人的第一视角,常常选择亲自掌镜的自拍方式,让自己的视线透过镜头和屏幕与观众展开对话;同时,他们还利用“我—你”之间对话式的语态分享个人体验。最终,记者与观众在共建的社交空间里实现一种虚拟的“面对面沟通”。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两会Vlog|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带你体验两会的一天》为例:在这则Vlog新闻中,记者通过镜头在前置和后置视角之间的切换,和场景在家、人民日报社和两会现场等之间的切换,不仅以个人视角为观众提供可被直接感知的现场体验感,更通过向观众进行内心感受的“袒露性表演”而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交往情境,进而激发出一种更为深层的“具身真实”。
这种“我在说”和“对你说”的语态组成了Vlog新闻的互动仪式,提升了记者与观众之间的虚拟交往水平,也赋予了Vlog新闻以互动性的特征。


图片

作为革新者与挑战者的Vlog新闻


Vlog新闻的上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媒体呈现新闻的方式带来了革新。然而,围绕Vlog新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讨论与反思:以生活纪实和自我展示为核心特征的Vlog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行业对于客观准确报道的需求?

图片

传统媒体机构对于Vlog新闻的运用体现了当下新闻业怎样的趋势?这种极具社交媒体属性的新闻形态又为新闻观念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和挑战?围绕上述问题,新闻业界与学界主要形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观点与论争。

内容偏向:Vlog让新闻更加娱乐化了吗?

无论是在以图文表达为主的报刊新闻时代,还是在以视听技术为主的广电新闻时代,将新闻按照报道主题、生产过程、关注焦点、报道风格以及接受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个类别。

“硬新闻”通常指同政治、经济相关的新闻,软新闻则通常指的是那些和政治话题几乎无关的新闻,它们通常更加娱乐化,也经常以视觉主导的风格呈现。

国外, YouTube上出自媒体机构的Vlog新闻报道作品大多是体育类、娱乐类和文化教育类等的软新闻。而大多数西方记者在YouTube平台上使用Vlog的方式同其他普通视频博主一样,主要是用来记录日常生活,“记者”仅仅是他们打造网红人设的一种身份,大多数时候他们也并不会选择用Vlog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然而,中国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却体现出对“硬新闻”的偏好。从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期间CGTN的《CGTN博鳌行Vlog》,到2019年的全国“两会”Vlog、国庆阅兵Vlog,再到2020年一系列的抗击新冠疫情Vlog,这些走红的Vlog新闻无一例外都是时政类的硬新闻。

而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开设于哔哩哔哩等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个人视频账号中上传的许多Vlog也是硬新闻的报道,如新华社记者张扬的《这是你没见过,我更没见过的复兴路4号》等Vlog。

一种观点认为, Vlog与新闻的结合事实上是主流媒体对自我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一次解构,日常化的亲和语态很难在内容上达到传统的调查性报道或时政类硬新闻所要求的深度,因而软性报道是不可避免的。

从近年的案例来看,国内的Vlog新闻对于国际会议、重要庆典等国家层面的“大事”常常选择从记者的个人视角作为“小切口”展开报道,将后台内容“前置化”、把幕后的故事搬到摄像机前展现给观众。

另外一些案例则意味着,如果运用恰当,Vlog新闻也可以提升内容的纵深。Vlog形态的视听语言是对于在场目击的“第一人称”的视觉记录,承担了类似于以往记者调查式采访的任务,只是在语态上更加轻松和个体化,有助于及时、快速、直接地回应重大问题,是传统新闻记者利用新型的视听形式对“走访调查式”报道的形式革新。

例如,2020年2月2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超过4分钟的Vlog,是记者围绕公众对武汉协和医院物资方面的关注和关心而进行的采访。画面中,记者记录了自己一路进入医院库房后所看到的相关物资情况的过程。正在记者拍摄物资的时候,一位女医务人员从远处走来并询问记者来历,得知是记者后不但没有阻止拍摄,反而在记者的邀请下详细介绍了一线防疫物资的实际情况,并与记者一同清点了仓库中防护服的数量。上述的整个相遇和交谈的完整过程都被记录和呈现在这条Vlog中,不仅展现了记者自身的采访工作,也容纳了生动丰富的一手信息。

平台逻辑:Vlog新闻是新闻业转型重建的预兆吗?

Vlog体现的是对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和用户为王的辩证关系新的认识与尝试。

根据CTR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共有40个千万级粉丝量头部短视频账号,超370个粉丝量百万级账号,其中百万级以上粉丝账号数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78%。面对社交网络平台,Vlog新闻体现了广电机构的新媒体内容IP化和记者主持人网红化的趋势,是采编播人员的一次主动转型。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频繁出现在全国两会、航空航天、“七一”、奥运等各大主题报道,相关作品在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量均突破百万;内蒙古广电记者海燕率先成为快手百万粉丝量广电记者,累计关注360万,发布寻亲主题内容累计观看量超2亿。

在展开上述探索的过程中,新闻机构也从传统的以创作为中心的内容生产观念,转变为尊重平台规律、以互联网思维为中心的运营观念。

从媒体逻辑的角度来看,很多人担心当平台逻辑过多地影响媒体逻辑时,主流新闻媒体的社交媒体化会带来新闻业的消失。

事实上,在Vlog成为时下流行的热门视频类型之前,新闻业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早已开始受到社交媒体崛起所带来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应对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记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新闻生产的角色,重建自己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当观众发现所谓权威的新闻机构越来越无法保持立场的中立性与客观性时,与机构相比,他们开始更倾向于去和某一个体的人建立一种个人层面的信任,而这正是YouTube等的社交平台逻辑给媒体逻辑带来的最大挑战。

结语


相比于西方从业者倾向于发挥Vlog在软新闻报道上的优势,中国的主流媒体记者制作的Vlog新闻更多被用于时政等硬新闻报道中。
从形态特征上看, Vlog能够在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创造一个更为平等的体验场景,形成传统电视新闻所缺乏的情感传播和虚拟交往。
在Vlog新闻的具体操作中, 对于“如何讲故事”的思考常常超越了“应当报道什么样的事实和信息”的思考 ,新闻业的媒体逻辑和报道范式因此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编者按:
来源:中国出版。
作者: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有删节。

延伸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京东云今天起全面开放云计算服务

上一篇:亚马逊欧洲精铺在售SKU800左右,月均20000单上下,售价在10-20之间,讨论可以提升平均单品订单量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