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周末读书

德外5号 2021-03-14 1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范·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


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最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作者简介


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传媒研究院教授,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她还是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首位女性主席。曾出版作品:Mediated Memories in the Digital Age(2007)、The Transparent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Medical Imaging(2005)。


目录


第1章    连接文化中的工程社会性

第2章    拆散平台,重组社交

第3章    Facebook和“分享”的必然性

第4章    Twitter:“关注”和“动态”的悖论

第5章    在社区与商业之间的Flickr

第6章    YouTube:电视与视频共享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7章    Wikipedia与中立原则

第8章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锁定、隔离、退出


精彩书评


这是一份关于当下急剧变化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的指南。何塞·范·迪克揭开了在线搜索、社交性、娱乐和商业的神秘面纱,揭示了其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动因,而正是这些形塑了我们的期待,又让我们愈加脆弱。

——威廉·乌里基奥(WILLIAM URICCHIO),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所教授、主任


《连接》是与众不同的,何塞·范·迪克在其中极为严谨地审视了社交媒体中的“社交”,最终凝结成这本知识性与批判性兼具、资料丰富且文笔流畅的著作。我将“强迫”身边所有对数字媒体感兴趣的朋友去阅读这本书。

——戴维·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利兹大学教授


何塞·范·迪克的《连接》阐释了社交媒体对人际互动和社交行为的重要塑造作用,提供了一种用于批判性思考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模型,观点中立且发人深省。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对社交媒体兴起过程的梳理,用批判的眼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以回应当前有关数字文化的诸多争论。如果你对数字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及时之作不容错过。

——约翰·班克斯(JOHN BANKS),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


何塞·范·迪克的《连接》是一部时间跨度超过十年的在线平台批判史,它内容丰富,涵盖了诸如Facebook等家喻户晓的主流网络平台,且出版正当其时。想要从经济学和技术角度理解所谓“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复杂过程,本书可列入必读书目。

——洪美恩(IEN ANG),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摘要


一、被委以重任的连接——《连接:社交媒体批评》译者序


媒介之连接,不仅仅是关乎物性与人性,更关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关乎内容与商品服务,也关乎社会权力与资本神话。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交媒体”一词意味着各大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的是“参与”和“人类协作”。但是,本书作者范·迪克更关心的是连接层次上的社交媒体,因为它涉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和操纵之间的联结,追踪并编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实也看到,媒介技术让相隔千里的人“在一起”,这种“在一起”是通过中介化媒介感受到与对方的社交热度和亲密度,通过传播媒介感知他人的存在,共同在场、注意力分配、信息理解、情感理解、情感相互依赖。


连接,是技术哲学问题,也涉及社会生态。在本书中,范·迪克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视为构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她说,平台的每个调整都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泛起涟漪。


不管是淘宝网、大众点评网、京东网、猫眼网等“泛连接”,还是“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它们本身就是从物性衍生出来人的行为,社会文化和权力。连接,在人际关系、现代化中被委以重任,是观察当代社会的一面棱镜。


二、连接的媒介史


目前,社交媒体网络化,网络社交化,社交媒体成为主流媒介。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发展出来的Web2.0,意味着社交网络和集成生产的档案。它们让“计算机媒介的功能的中心从储存转移到生产,从记录个人经历转移到了生成集体在场以及连接本身。”


准确地说,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首个社交媒体网站六度空间(Six degrees)于1997年成立,接着是Blogger、Wikipedia、Myspace、Facebook、Flickr、YouTube、豆瓣、Twitter、优酷、微博、微信、抖音,以及各种后续平台提供在线沟通的功能。


1999年摩托罗拉公司的智能手机上市,开启了移动传播新景象。曼纽尔·卡斯特尔等将连接性视为移动通信的关键特征,而非移动性,因为它逐渐把个性化、分散的地方连接起来,并适时进入全球通信网络。由于人们拥有了分散在各处接入因特网、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入口,因而移动通信被理解为建立无处不在的、永久的连接的方式。


而这几年兴起的网络直播社交又将连接往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人性化趋势”靠近了一步,即接近有非语言方式进行面对面的在场社交。网络直播以视觉在场的方式彼此连接,它突破传统媒体的“仪式化接受”,突破门户网站或社交媒体的文字狂欢,它以一种影像在场的方式取代肉身在场,以“比特化”聚集出一场现场的,眼见为实的拟态空间。


三、连接与时间


芭芭拉·亚当在《时间与社会理论》里说,社会科学的时间谱系包括从最物理的、机械的、人为制定的时间到经验和文化的时间,涉及共时、排序、测序或定时、控制或尺度等时间的不同形态构造我们的生活。社交媒体的不同平台、应用重组了当代人的时间排序方式,时间重塑人,以及生命的意义。


刷短视频,不似书籍的“翻看”、电视的“打开”、视频的“点击”。“刷”这一动作本身即蕴藏流媒体的真谛,即流动不居,延绵不绝。视频虽短,却无缝衔接,一个个视频流转让人浑然不觉,“抖音5分钟,人间1小时”,与古人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恍如隔世之感,几千年的感慨如此相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刷短视频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时间如梭,对时间“无感”,与短视频这种文体的时间逻辑有关。叙事学理论揭示,叙事的定义元素里包括因果、时间和空间,其中因果和时间是核心。多数短视频简单的事件旨在供上情绪大餐,很难被理解成一个故事,无法从中猜测它们的因果或时间上的关系。


以分秒计算的短视频里的时间是一种“即时时间”,不管是快手定下的57秒的行业标准,还是今日头条的4分钟准则,这些短微视频以碎片化、场景化的“即时感”为时间玉律,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厚重感“供给”不足,甚至这些文本可能没有时间延伸,不回望过去,也不指向于未来,止于当下感官,是一个个点状的文本。


连接,时间、空间无限的压缩,对它的理解各式不断更新。空间的一国、一城、一社区,空间的APP、软件、云端等,在比特世界沉寂又燃起,肉身在场变成涉身性虚拟在场。媒介使用中的这种时间压缩式体验有差异,在传统文本(比如小说、电影)中这种体验往往被表述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的一种正向语义,而在短视频中的体验可能更多是“沉迷”“焦虑”“虚幻”“短视频成瘾”等负面语义。


如果说前者是以一定的意义秩序来建构的文本,在不同主体间流行与交换的意义为精神连接旨归,那么后者可能更多是欲望的“喂食”,是自我欲望的满足与消费。


从接受层面来看,传统文本更可视为不同主体的对话,在这种异质主体之间的对话之中可能邂逅陌生化的、可爱的灵魂,有利主体的丰满与反思;而短视频文本,不管从“你关心的就是头条”到“信息创造价值”,在智能推荐下,终究还是一个人的独舞,是围绕自己的小世界的自我对话、自我设限。反过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反连接的逻辑,从形式上看是无限连接,内在的却是自我无限重复,可以称之为“萎缩的连接”。


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我们将从中精选出3位有独到见解的用户,分别赠送《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新书1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德外5号的支持。



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呗!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京东云今天起全面开放云计算服务

上一篇:最接近元宇宙的Roblox,400亿市值全靠美国“小学生”过家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