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哲学|周末读书
内容简介
从宇宙的构成是什么?我们是什么?“自我”是什么?到人工智能会不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哲学,一门古老的学问;人工智能,一项前沿的科技——当古老和现代相结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以比尔·盖茨、斯蒂芬·霍金、埃隆·马斯克为首的一派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过于强大,继续发展下去必定威胁到人类生存;而马克·扎克伯格、吴恩达等人则认定,人工智能只是强大好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瘟疫、战争、能源短缺等发展问题。
不论代表人类聪明才智的这两拨人谁对谁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的我们早已离不开人工智能:GPS导航、智能家居、数据分析让生活更为便利,无人驾驶、神经网络、远程商务则代表着未来趋势。但同时,我们对它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我们不确定这项以人类智能为蓝本的技术会走向何方,也不确定它们有一天会不会问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句话。我们能确定的是,如何看待、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处理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人类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作者简介
拜伦·瑞希(Byron Reese),热门技术科普作家,美国知名技术咨询公司GIGAOM的CEO。他于2013年出版的书籍《无止的进程》(Infinite Progress)被史蒂芬·平克称为“给暗淡未来的解药”。彭博商业周刊称赞他“不动声色地开拓了新型媒体产业”。他还是两个人工智能播客节目的主播,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普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听众超过100000人,收获好评无数。
目录
第一章 通往现代的漫漫雄关道
01 语言和火
02 农业和城市
03 文字和车轮
04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05 三个重要问题
第二章 狭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06 狭义人工智能
07 机器人
08 技术挑战
09 机器人会替代我们做所有工作吗
10 有机器人无法涉足的工作吗
11 几个重大问题
12 机器人在战争中的应用
第三章 通用人工智能
13 人类大脑
14 通用人工智能(AGI)
15 我们应该创建AGI吗
第四章 计算机意识
16 感知能力
17 自由意志
18 意识
19 意识的八种理论:计算机能变得有意识吗
20 计算机能植入人脑吗
21 人类,被重新定义了吗
第五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
22 第四纪的生活
23 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24 死亡,你的毒钩在哪里
25 可能出现什么差错吗
26 第五纪
狭义人工智能(节选)
今天当人们谈论人工智能时,这个词表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狭义人工智能”(narrow AI)和“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我们现在所拥有的AI只是狭义人工智能,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唯一知道该如何构建的人工智能种类,它也被称为“弱人工智能”(weak AI)。
狭义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解决特定问题或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很多。另外一种人工智能有三个不同的学名: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或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AGI)。这三个名称可以互换使用,但从现在开始,我会特定使用AGI来指代像你我一样聪明和多才多艺的人工智能。
Roomba真空吸尘器、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无人驾驶汽车都是狭义人工智能,一个可以卸载洗碗机的假想机器人也是狭义人工智能。但如果你想要一个MacGyver机器人,那就需要AGI,因为MacGyver必须对能够应对以前没有遇到的情况。
AGI目前还不存在,即使AGI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关于如何构建它的协议。就目前而言,我们只关注狭义人工智能,尽管它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弱,但它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狭义人工智能并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因为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的的绝大多数金钱和汗水,都用在研发这类人工智能上了。从这里开始,当我使用人工智能(简称AI)这个术语时,我指的是狭义的人工智能。
AI已经发展到了这项技术应用每天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地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人们对AI缓慢发展的失望,对该技术的投资曾经枯竭,AI的进展已经放缓了好几次。这些匮乏时期被称为“AI寒冬”,它们一直持续直到有一些新技术或技艺重新点燃人们对AI的热情,从而开始下一轮周期,循环往复。
现在,AI已经在如此多的领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太可能再经历AI寒冬了。这股进步浪潮让IBM的首席执行官吉尼·罗梅蒂(Ginni Rometty)预测“到2021年,认知人工智能(cognitive AI,简称认知AI)将影响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决策”。
那么AI是如何工作的呢?从广义上讲,构建AI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假设你想制作一个AI告诉农民何时播种。
第一种制作方法是“经典AI”,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AI研究的早期,科学家认为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经典AI全面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例如土壤类型、作物、降雨量等),并围绕这些因素建立模型,对它们进行相应的加权,从而做出决策,为农民提出播种时间的建议。
第二种方法称为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召集一百位最有经验的农民,让他们写下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种植的每一条规则。将这些规则导入系统并进行整理,然后你输入相关变量,系统将根据这些规则提出建议。这就是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
第三种方法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指的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获取所有农民何时种植以及产量多少的数据,然后用一台计算机来发现规则,通过历年的数据回顾会发现,某些规则使产量最大化了。然而,机器学习的棘手之处在于,尽管它的建议可能行得通,但人类却无法理解。
例如,“机器学习AI”可能会建议“3月12日种玉米。”如果你问:“何出此言?”假设这个建议是叠加了很多因素得出的,也许AI就很难梳理出一个答案来回答你。
最近,正是这最后一个领域“机器学习”的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型数据集合,俗称“大数据”,联合强大的计算机和精巧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下人们对AI及其前沿进展的再度关注。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加快。芯片设计者谈到,他们产品的增长速度比摩尔定律预测的要快。量子计算机不再是科幻小说的幻想,它们有强化摩尔定律的潜力。
谷歌的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哈特穆特·内文(Hartmut Neven)认为10年内,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用的机器会像录像机一样过时,到那时就只有量子计算机可以担起发展AI的重担。将日益增强的处理能力与每天产生的25亿GB(千兆字节)的海量数据相结合,用来训练人工智能,就有了难以想象的快速进步的可能。
AI必须是一台能够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机器。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即除非技术被具体化,而且能够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学习新技术,否则AI的进步无法突破某一阈值。
随着我们开发出新的合金、更高效的电池、更好的传感器和更高效的移动方式,我们就能在曲折中稳步前进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但真正让人们对机器人科学领域重新感到兴奋的不是这些进步,而是这些进步与我们正在构建的超级强劲的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前景,这种结合应该会给我们带来人工智能机器人,使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物理世界中,并与我们的物理世界互动。
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呗!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上一篇:财报解读|透过携程财报看在线旅游行业复苏进度,2021年旅游行业要找回信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