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周末读书
内容简介
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机器具备了情感,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人类?在《情感机器》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作者简介
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之一,是首批机械人手臂、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世界上最早能够模拟人类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的创建者。同时,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以及虚拟现实(VR)的最早倡导者。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明斯基获奖无数:他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MIT 1989年Killian奖获得者,并于1990年获得日本政府所设立的“日本奖”。此外,明斯基还是日本东芝公司媒体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席。
目录
第一部分 情感,人类特殊的思维方式
摘要
我不真的凭我的眼睛来爱你,在你身上我看见了千处错误;但我的心却爱着被眼睛所轻视的。
——莎士比亚
坠入爱河,本美妙无比,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可能要惊醒无数“梦中人”了。为什么体验如此美好,现实却如此残酷?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自动忽略那“千处错误”,而“爱着眼睛所轻视的”?
事实上是,我们的大脑很容易欺骗我们自己。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对人类思维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类大脑包含复杂的机器装置,并由众多“资源”(resource)组成,而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的转变,都是因为在激活一些资源的同时会关闭另外一些资源,这改变了大脑的运行方式。
而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情感机器”的关键所在。
1956年,明斯基与约翰·麦卡锡一起发起并组织了达特茅斯会议,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而这场会议也成了人工智能的起点。期间,人工智能经历了两次上升、两次寒冬,终于在今日迸发出了野蛮生长的态势。而明斯基,在这段历史中一直是一位闪耀着耀眼光彩的杰出的人工智能权威,是当之无愧的一位人工智能之父。
随着历史车轮的迈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能机器时代:工业机器人开始替代很多高重复性的人类劳动,甚至进入极端环境实施救援工作;轮式机器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人类排除在外、实现交通零事故的目标将指日可待;被植入云端“大脑”的家庭机器人能听得懂人说的话,陪护机器人开始成为老人、儿童的新伙伴,陪他们度过了或孤独或患病的那些难熬的日子;而世界第一家机器人酒店也在日本开业,从前台到后勤的工作岗位全由机器人担任……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如果机器能够模拟人脑,具备意识、思维、自我观念等人类特质,会作出决断,是不是人类就能在无人驾驶和医疗这些关键领域实现质的飞跃?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那么,大脑要进行何种变化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机器应该如何演化,才能让它们具备人类的常识、常识性思考与反思能力?
在《情感机器》这本书中,明斯基为我们研究更高阶的人工智能——情感机器,提供了一幅详尽的路线图。他指出,情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在洞悉思维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思维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塑造未来机器的6大维度——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揭示了人与机器根本性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独一无二、足智多谋的原因,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
在未来几十年里,各国的研究者都将努力致力于更高阶人工智能的领域,但正如明斯基所言:只有当这些机器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掩盖自己的种种缺点后,我们发明的系统才不会出现新的缺点。
情感机器,这一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答案,还将让人类上下求索。
引言
我希望此书有益于以下读者:想要探究人类思维如何运作的读者,想要了解如何更好思考的读者,想要制造智能机器的读者以及想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读者。此外,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也会对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本书对这些人士一直奋力研究的课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看法。
我们都钦佩科技、艺术和人类学研究中取得的许多重大成就,却很少认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取得的成功。我们认识眼中看到的事物,理解耳中听到的词语,记得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应对以后将遇到的其他困难和机遇。
我们可以完成其他动物无法完成的非凡壮举:一旦无法采用常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我们就会反思;假如“反思”显示我们出现了错误,那么我们就能重新塑造一些全新且有效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对大脑到底是如何成功完成这些事情的却所知甚少:想象如何发挥作用?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和想法?人类如何思考?
与此相反,人类在解决物理难题方面却取得了诸多进步。固体、液体和气体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声音和温度是什么?力、压力和张力是什么?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当前,区区几条定律就足以解释几乎所有这些神秘的事情,比如由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以及薛定谔等人发现的方程式。
因此,心理学家自然也会想到模仿物理学家,即通过寻找一系列定律来解释大脑中发生的事情。然而,根本就不存在如此简单的一套定律,因为大脑拥有数千个部件,每一个部件都负责不同的特定工作:一些部件识别环境,一些部件促使肌肉执行行动,一些部件制订目标和计划,还有一些部件存储和使用大量的知识。尽管对大脑的运行方式不甚了解,但我们知道,大脑是在信息的基础上构建的,而信息又包含数以万计的遗传基因,因此大脑中每一个部位的运行方式都受不同的定律约束。
人类大脑包含复杂的机器装置,一旦认识到这个事实,我们就需要采取与物理学家完全不同的做法,即寻找更为复杂的方式来解释我们最为熟悉的精神活动,而不仅仅满足于寻找简单的方式。诸如“感觉”“情感”或“意识”等词语的意思对我们来说如此自然、清楚和直白,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深思。
然而,本书认为,这些常用的心理学词汇并不描述任何单一、确定的过程,相反,它们都在试图描述大脑中复杂过程的影响和效果,例如第4章将讨论的“意识”就指代20多种不同的过程!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然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增强复杂性有助于简化工作,因为一旦把未知的事物分割成细小的部分,我们就能用更小的问题来取代更大的问题;虽然这些更小的问题看起来可能仍然难以解决,但却不再是难解之谜。另外,第9章提出,把人类自身当成复杂机器的行为并没有伤害人类的自尊心,相反却能够增强人类的责任感。
人类的尊严来自人类自身的构造:处理多种情况和困境的不计其数的方法。多样性正是人和动物以及与过去所制造的机器的主要区别所在。本书的每一章都会讨论人类特殊智能的来源途径。
几百年来,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人类大脑活动的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思想家认为思维的本质非常神秘。许多人认为大脑是由一种只存在于生命体内的物质成分组成,机器不能感觉或思考,不会担忧自身的变化,甚至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更不会产生促成伟大的画作或交响乐作品的思维。
本书有如下目标:解释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设计出能理解、会思考的机器,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