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之争,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德外荐读

德外5号 2020-07-31 1



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分道扬镳出现了“水”派和“土”派两种不同的物种。


“水”派把手机变成“印钞机”,制作各种图文和视频,泥沙俱下,流量收割机日夜不停地隆隆作业;他们往往带着一种让人难以亲近的“技术精英主义”的优越感,认为技术“没有价值观”。“土”派则普遍保留着一股质朴的社会情怀,植根于实体经济的沃土,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分享到互联网带来的发展红利切实推动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筑起坚固堤坝的大地。疫情过后,国内经济百业待兴,是时候反思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路径和世界观了。



         

2020年真是特殊的一年,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向内外“双循环”转型的历史节点。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看清和反思一些事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公司?尤其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向来是存在感最强的群体之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阵地,各有各的角色和戏码,永远不缺的,就是金钱、掌声和闪光灯。


穿透舞台上热闹的表象,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企业其实正在分道扬镳。


互联网企业中的“水”派和“土”派


这半年来,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基本可分为两大门类。


一类可称之为“水”派。 


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全民居家的窗口期,有大量闲余时间刷手机,处于信息饥渴的状态,于是,他们便制造各种图文和视频,疯狂灌水,泥沙俱下,流量收割机日夜不停地隆隆作业。



把手机变成“印钞机”,“水”派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赚得盆满钵满的。至于他们给网友推送了多少有效信息,给商家带来了多少收益,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真实的答案可能会让人有些尴尬。


算法驱动之下,人即流量,割完即走,不带走半片云彩。“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水”派和用户之间,处于一头一尾,没有共情,也无需共情,虹吸流量和人民币才是头等大事。


在“流量即正义”的话语迷思下,“流量至上”登峰造极,创造滚滚财源,吸引资本热捧,也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泡沫化。 


另一类,我称之为“土”派。 


说他们“土”,是为了跟“水”对应,他们扎根土地,接地气。 


武汉封城之后,他们调动最强技术和物流团队,保障武汉人的日常吃穿,菜鸟网络大年初一就联合快递物流企业开通全球“绿色通道”。


等国内疫情逐渐放缓了,无数人为生计发愁,工人无工可做,他们就派人到小镇帮助工厂转型,实现出口转内销。农民的瓜果卖不出去,淘宝就发起爱心助农,深入农村帮助农货销售线下转线上,天猫618的主互动游戏也以“助农”为主题,有贫困县土特产销量上涨16倍。这是“土”派的经典战役。


不难看出,在互联网江湖中,“土派”和“水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


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事实上,“水派”和“土派”的分野,在疫情之前就存在。这是崛起新贵与传统霸主的狭路相逢,这也是两代人之间的斗智斗勇。


“水派”和“土派”的分歧,不仅在策略做法,在发展路径,更是在世界观。 


老一辈的互联网创业者,普遍保留着一股质朴的社会情怀,他们发现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难题,然后通过互联网提供解决方案,淘宝、支付宝、QQ无不如此,在帮社会解决痛点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功。 


阿里就很典型。从淘宝、支付宝、菜鸟、阿里云,到新近的网商银行、钉钉、盒马,再到现在向中小企业开放20年来沉淀的所有数字化能力。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一直是阿里巴巴技术创新的原点。



每天,有4万人涌入淘宝创业;网商银行今年累计为中小企业垫资超过2000亿元;30万外贸工厂通过阿里实现数字化升级;四千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在阿里生态中生长。


无数的家庭和地区,通过阿里生态,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轨迹。也正因为接地气,阿里才能超越单纯的电商公司,而成为惠及亿万人的数字基础设施。 


像这样的“土”模式,植根于实体经济的沃土,让每一个普通人也能分享到互联网带来的发展红利,互联网不仅可以作为娱乐工具,更可以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平台。这样的范式,展现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鲜明特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土派”的大格局,恰恰是年轻气盛的“水派”所欠缺的。 


“水派”当然也厉害,“土派”过去用十年甚至十多年创造的公司市值,他们用三五年就够了,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本领。这群移动互联网新贵,异军突起,他们是资本的宠儿,也在传媒上出尽了风头。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带着一种高傲得让人难以亲近的技术精英主义。他们并非不关注普通人,但他们关注的不是如何帮助普通人,而是如何让用户来贡献流量,想方设法占据用户时间,放大商业价值。



至于刷屏上瘾好不好,他们对社会有多大的真实价值,“水”派却不太顾得上了。他们喜欢以一个极客的姿态谈论“技术中立”。在他们看来,技术“没有价值观”,当然他们的公司,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观。


“水”派最在乎的,似乎只有滔滔不绝的流量,流量意味着一切。他们有幸遇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爆炸带来广告和收入,却也让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变骄傲了,他们走得太快太急,似乎已经忘记了企业高市值或者高估值,并不等于企业高价值。


水土之争,中国互联网的命运抉择


“水派”利用流量,风头正劲;“土派”埋头苦干,构造生态。“水派”的高歌猛进,难免有“脱实向虚”之嫌,但“土派”却和实体经济紧紧绑定到一起。


有人说,后浪“水派”注定取代前浪“土派”,那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注定从技术赋能平民、提升社会效率的方向偏离,滑向了“人即流量”的歧途? 


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在真实世界里,贫富差距、阶层鸿沟却越来越大,疫情的冲击,又加剧了这一趋势。我们终究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抉择:互联网究竟是用来帮助普通人,还是异化为一头唯利是图的“流量利维坦”?



美国,“水派”思维正遭到严厉的批评。苹果CEO库克前阵子就批评Facebook:“如果把消费者当作钱袋子、当作产品,我们能赚上一大笔钱。但我们不会选择那么做。”


疫情过后,国内经济百业待兴,是时候反思“水派”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路径和世界观了。没错,“水派”这种“成功”是社会所需要的吗?是能够持久的吗?如果所有人都无所事事埋头刷视频,如果年轻一代在心智尚未成熟时就陷入“信息蚕茧”,那么,“水派”的成功恐怕太过狭隘。 


只有植根于实体经济和普通人生计的“土派”互联网企业,才可能塑造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君不见,现在流量公司这么火,腾讯也开始做起云计算和2B服务来,还大谈“产业互联网”的故事,“土派”公司做基础设施虽然辛苦,但这终究是一条“正路”。


有人说,互联网可能是人类技术走过的一段弯路。我说不是,“水派”互联网才是一段歧途,因为它将人异化,最终也必将自身异化。


“水派”有流量,有声量,也有不可小觑的市值体量;“土派”有辐射力,有影响力,更有护航实体经济的战斗力。大国博弈,终极比拼的是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互联网企业的江湖地位,最终看的是谁在这片土地上根扎得更深。 


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洪水泛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筑起坚固堤坝的大地。


编者按:

来源:思想潮;

作者:陈风破浪;

内容有删节。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又一轮账号关联封杀!别慌,有卖家已经解封成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