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关受限、APP遭封,出海印度的跨境玩家还要迈过几道坎?
清关延误的连锁影响 审慎观望入局 资金风险:印度的《电商法》规定,目前做印度市场的跨境电商企业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品牌的企业,可以用外商独资的公司运营,另一种是运营多品牌的企业,需要印度本土人控股的公司,所以相对而言,单一品牌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卖家则需要区分自己是单一品牌、多品牌,还是铺货模式进入印度市场。 财税风险:卖家要重视印度当地的财税规划,即对线上零售的申报、税务抵扣,以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要求规范等。 政策风险:目前,从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税务规则、物流运输,以及当地消费者保护等,印度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大多卖家对于这些政策的了解,都相对匮乏,而这些也是进入这个市场尤其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 市场风险:需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对自身团队、供应链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及深入了解掌握平台等。 站在十字路口的出海企业 胡剑龙认为,从当前印度市场突发的种种事件暴露印度市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地缘政治风险,例如此次TikTok被封禁,给其带来的损失高达60亿美元,这样的巨头出海印度更是夹在了地缘政治的中间,这是以往大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的。其次,最近一两年,印度市场会变得非常困难,风险性也会提高,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必须从管理到投资行为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全球化才刚开始,这也是个交学费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去学习和考察很多跨国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的。”胡剑龙认为,从企业本身来说,需要加强当地市场的沟通力,以及本地化的管理能力,这绝无无捷径可言。 印度对于各国企业都存在诸多的坑,从去年研究机构发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报告来看,只排在60多位的印度营商环境看起来并不理想,而如今印度从政策到其国内的舆论情绪等,也都加剧了中国企业在印度走到了十字路口。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中国企业过去多年的积累达到了一定能力,有很强的出海冲动,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出海如今赶上了并不太好的时机,全球化也处于一个退潮过程,导致不可控风险加剧。 胡剑龙称,这半年来,中国进入印度市场的投资基调也已发生改变,中国的企业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市场,但一定会更加慎重,包括巨头也会减少对于这个市场的投入,而采取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的打法降低印度市场的风险。 反观四五年前时,印度市场中大部分出海企业都来自中国,并且抱着将把中国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复制到印度去的心态。因而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如腾讯、阿里、快手等在印度投了大量的资金。而随着TikTok等巨头的崛起,胡剑龙表示,在很多赛道里并没有留给草根创业者太多的空间和机会,导致最近两年印度创业者越来越少,这表明印度整个出海生态也在迭代,复杂性在不断提高。 所以,如何避开巨头赛道,在市场里面活下来,如何将中印两边的资源架接起来,都是如今印度市场对创业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胡剑龙认为,如今出海印度的创业者需要更加做重本地运营,同时要对合伙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是否有当地运作资源,以及各方的渠道运营能力。企业自身不能只是埋头做产品,尤其应该注意做一些pr游说方面的工作,最好能与本地巨头可以捆绑在一起,借助本地利益集团为自身发声。 The End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上一篇:FBA卖家在亚马逊上还有未来吗?先放弃“一夜暴富”的美梦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