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广权的段子,看传统媒体如何打造“魅力人格体”?|德外独家

德外5号 2019-09-16 1


编者按:


开学季来了,朱广权又出新段子了——“你若军训便是晴天,你若放假便是雨天;你若发奋写作业便是开学前一天,你若不发奋写作业便会遇到铁面无私包青天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主播,朱广权的段子手功力十分了得,他的段子雅俗共赏,在B站,微博等视频、社交平台广为流传。可以说,他是从央视走出来的“魅力人格体”的成功样本之一。


传统媒体中有多少个像朱广权这样的 “魅力人格体”?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运营他们,并培育出更多可以影响受众的优质典型?我们又有多少像“米粉”(小米的粉丝)那样的忠实“电视粉”?


事实上,好多所谓现象级的内容产品和IP资源,都是电视产品。如果传统媒体可以在网络平台,盘活包括“魅力人格体”在内的存量资源,那么,未来媒体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整个互联网生态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魅力人格体”不仅为各类网红孵化平台奉为创业圣经,就连中国互联网之父张朝阳日前推出的社交APP“狐友”,都将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重要卖点——不仅卖力展示个人动态,还将注册用户自动关注自己,试图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新型社交社群。


“魅力人格体”被人所熟知,大概源于罗振宇对自媒体罗辑思维运营的经验总结,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1.内容上,打造独具个人魅力的产品,并以此凝聚“铁杆粉丝”;2.渠道上,依靠铁杆粉丝个人传播而非以往的组织扩散;3.变现模式上,摒弃传统的广告贴现,采用电商导入结合社群消费的模式。    

   
如果大家承认: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量;人与人的关系链接已经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注意力稀缺而信息泛滥的时代,独具个人烙印的内容IP,已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全面突围。那么,作为内容制造商的传统媒体,能否适应媒体融合的新生态及新规则,打造具有魅力人格体的IP呢?    


传统媒体“魅力人格体”的内在基因      

   

实际上,电视时代实行的“明星主持人制”已具备了当今所谓“魅力人格体”的部分元素。当时已有部分电视台,以主持人为中心,以主持人名字命名节目,并让主持人参与节目决策、制作的全过程。以凤凰卫视为例,《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小莉看时事》、《文涛拍案》等节目,不仅塑造了一批主持人明星,也使节目凭借主持人个人魅力而赢得收视率。至今,这些明星,有的依然活跃在观众的视线里;有的则出走新媒体,在新媒体世界里开垦新建具备互联网基因的“魅力人格体”。


   

   

在内容层面策划上,新媒体时代所强调的“独特的魅力人格”,与传统时代的“差异化”大同小异。传统媒体时代节目制作,并非都是产品稀缺背景下的一蹴而就,而是遵循了从受众调查到竞争对手比对再到周密设计的复杂过程。每个媒体或节目也都宣称,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定位与市场价值,也曾培养一批忠实受众。


对于成功的内容IP,传统媒体的人也早就懂得内容产业链的拓展,懂得孵化。新世纪初期,《南方周末》一纸风行时,经济版的人独立出来创立了《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后者又孵化了《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这套从鸡生蛋到蛋生鸡的IP孵化机制,不仅在整个南方报业集团被贯彻执行,并在后来推广至全国各大报业集团,形成了各个集团内部涵盖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报刊“产品矩阵”。"太阳底下无新事",至今,新媒体的孵化机制大抵也没有超越于此。


然而,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凭借过去的经验就能适应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并能复制出具有“魅力人格体”的产品。否则,传统媒体也不至于被逼到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


   
传统媒体构建“魅力人格体”的基因缺陷    


具有魅力人格的自媒体大多发端于个人,内容创作凭的是个人兴趣与爱好,自然能体现创始人的人格魅力。聚集周围的粉丝是根据同样的兴趣寻迹而来。做内容的和看内容的链接基础是两个人之间的共同爱好,无关功利。自媒体个人不仅提供内容,还对鼓励粉丝留言评论并积极回复,甚至根据粉丝的要求制作特别节目,从而与粉丝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换言之,具有“魅力人格体”的媒体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是媒体内容人格化,一方面是受众维护要“人格化”。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所缺失。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遵循的是机构化生产、专业化生产与流程化生产,追求满足市场大多数人的需求。在这种生产模式里,媒体有统一风格但无个性人格。这就好比机器化生产的产品与手工生产的产品,前者即便再精致也缺乏温度。即使是明星主持人制的生产方式,在此种模式里,很多主持人的个性人格也往往被削足适履,魅力难以持续。作为机构的媒体,其组织形式、媒体制度和文化对个人都形成巨大的形塑作用。相反,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是以个人为起点、为中心,在聚集起粉丝之后再造团队与机构,创始人和粉丝对团队与机构形成巨大的约束。


   


传统媒体大多对受众关系维护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面对的是模糊的大众群体,且缺乏即时直接的沟通渠道。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连接基于媒体的信息垄断和媒介产品稀缺。作为机构的媒体,其信奉的是优质内容不仅能吸引而且能培养忠实受众,读者服务部在媒体机构中常常成为摆设。即便后来陆续有了读者来电、微博评论等反馈渠道,观众的言论往往不过是被媒体当作为我所用、佐证自我观点的东西。作为个人的受众与作为机构的媒体不是对等的。但对于自媒体来说,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个人与个人的连接,始于共同兴趣,兴于交流带来的情感团结,最终依赖社群情怀更新营收模式。    


传统媒体的营收模式是通过售卖受众的广泛注意力而获得广告收入,其营收的重点在于维护与广告商的关系,媒体只卖广告但不卖产品。而“魅力人格体”经营的最终落点在于发挥受众社群的情感粘性,建立起产品销售的渠道。


   
传统媒体营建“魅力人格体”的基因改造    


今年两会期间,部分电视台推出了记者的vlog,有点打造“魅力人格体”的意思,但这种形式无法形成独立的“魅力人格体”,原因在于记者本身缺少独特的人格魅力;记者的vlog拍摄目的在于服务新闻栏目,而非服务于个人魅力打造;记者运营社交关系动力不足,无法构建起稳定社群。    

   
   

   

目前具备“魅力人格体”的新媒体,许多创始人都有传统媒体的背景,如“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凯叔讲故事”的王凯。这说明传统媒体不缺人才,缺的是释放人才活力的环境与平台。首先,传统媒体要营建“魅力人格体”,在内容生产上要去机构化和流程化,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型明星制”内容IP,成为新型内容提供者。


“新兴明星制”的内容IP要求习惯了机构文化的传统媒体工作者,放得下姿态,卸得下妆容,挖掘自身特点。《新闻联播》的主播,也放下了正襟危坐的身段,纳入接地气的语言设计,在快手、抖音平台瞬间吸粉千万;朱广权段子式的新闻播报方式,亦能掀起网络流行语的模仿浪潮。


再者,“人格魅力体”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明星主持或明星栏目的个性特征上,更要体现在节目内容给粉丝带来的价值感上,这种价值感正是提高粉丝粘性、导入电商平台、创造粉丝经济的基础。价值感的来源可以是知识或服务的获得,也可以是情感体验的满足。“罗辑思维”以知识服务为抓手,导入图书销售;王凯通过提供幼儿故事,导入母婴产品销售;而徐洁则通过提供播音知识与示范,导入教育培训产品。传统媒体可以运用原有栏目制片的经验,通过“个性魅力”的包装,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起以明星栏目或明星个人为中心的社群,并最终建立起整个媒体矩阵。


   


其次,“魅力人格体”的媒介产品打造,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关键要理顺明星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关系,创新制度鼓励以团队形式展开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设。湖南卫视近年推行的“工作室制度”也许能给传统媒体创建“魅力人格体”带来启示。湖南卫视鼓励内部明星员工创立自主独立品牌的工作室,为其提供资金、平台和创作生态等方面的支持;下放工作室人员招录、用工权利;支持工作室承接芒果tv的制作项目。另外,每个工作室7名核心成员可分享全工作室70%的项目价值奖。


明星媒体提供个人魅力,传统媒体机构为个人提供基本保障与内容制作支持,而新媒体提供平台流量支持以及社交系统技术支持。三者各司其职,各自发挥专长,合作共赢并非不可能。


编者按:

作者:陈虹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德外5号”特约作者。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中国哪个城市做亚马逊的最多,猜对前三算你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