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鼎革,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袁世凯(一)


乱世鼎革,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袁世凯(一)

南山居士 跨境电商鹰熊汇 昨天




导读:


有人评价他为“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评价他对中国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为国家的主权完整做出了巨大功绩。


从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到底有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成为改写历史的枭雄人物?他又做出了怎样的重大举措使之得到泾渭分明、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


本系列文章力图以相对客观的视角缓缓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大家展现一个与世不同的袁世凯。




 


项城袁氏     借势而起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他祖籍河南项城,故时人称其为“袁项城”。


项城袁氏是一个大家族,远祖较难考证,但是近代的发迹却来源于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

    

袁甲三自幼聪慧,读书刻苦,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项城袁氏的家族命运。


他七岁入学发蒙,十四岁就高中秀才,然后因家境贫寒他到项城望族高崃云(一门三进士,帝师高钊中之父)家当孩童的启蒙老师。

    

项城高家是世代书香的鼎盛门第,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袁甲三在高家做蒙师期间受益良多,这为他的学识素养提升以及未来科举顺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光十五年(1835),31岁(虚岁)的袁甲三考中进士并顺利步入官场,从此改变了项城袁氏的社会层级。


他先后担任礼部主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处长)、礼部郎中(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司长)等职。

    

道光三十年(1850),宣宗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继位。袁甲三被升任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印(职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但是古代是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权力大的一塌糊涂。

    

袁甲三性格刚毅,敢言直谏,与这段时期意气风发的曾国藩是同一类人。曾国藩和袁甲三是同年中举(1834),虽然两人是异地考试,但是一起参加会试,这也是一种重要渊源。

    

不同的是,曾国藩会试名落孙山,袁甲三却会试连捷,反而成为曾国藩的科考前辈。


而曾国藩后来高中进士,并在京城得到穆彰阿、唐鉴等几个政坛大佬的青睐,十年七迁,官职迅速地后来居上。

    

也正因为各种渊源关系,曾国藩和袁甲三两人在京城一见如故,平辈交往,极为相得。


他们做京官后经常在一起捋思路,互通消息并谋划弹劾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小圈子内的强关系。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几件大事都得到袁甲三的暗中支持,只是曾国藩被左宗棠捋思路之后(实际上是胡林翼在背后支招),发现形势不妙慌忙出逃京城(详情见前文——《曾国藩的“人生滑铁卢”》系列文章),才暂时结束了他们在京城的亲密友谊。

    

在赴江西主持乡试的途中,曾国藩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而不得不回家丁忧。权衡了现状后,曾国藩立刻写信给在京城的长子曾纪泽,让他处置家产后举家回湖南老家奔丧。

    

但是,此时的曾纪泽只有12岁,处理家产、举家迁移等这么复杂的事务还单独处理不了。因此,曾国藩就写信向五位好友托付儿子,这其中就有袁甲三。

    

关键时刻把子女托付——这不论在古今都是交情极深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曾家与袁家是通家之好。


曾、袁两人虽然相隔异地,但是交情并未生疏,依然是同气连枝。曾国藩刚到地方兴办湘军时,袁甲三还留在京城跟他进行呼应。

    

等到湘军体系逐渐成形,曾国藩也通过与胡林翼、左宗棠的“湘军铁三角”模式尝到甜头。


此时,他深刻地意识到胡林翼的理论——“刀把子里出权力”的价值,所以曾国藩就建议袁甲三跟工部侍郎吕贤基、李鸿章一起到地方带兵,参与剿捻作战,以便掌握一线的实际权力。

    

从此之后,袁甲三凭借着赫赫战功,成为河南、江苏、安徽等三省军务督办,并被皇帝多次嘉奖,显赫一时。他最后官居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一职,提督八省军门,威风的一塌糊涂。

    

众所周知,清代的总督位置极为显赫,只有八大总督加上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所以,我们只看这个官职老远就可以感受到此时袁甲三的赫赫声威。

    

袁甲三终于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成功地使“项城袁氏”跻身晚清的高门行列,但是他还没有完全享受辉煌的成果就很快去世了(这一年袁世凯只有5岁)。

    

当然,袁甲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袁家打下了很好的根基。以曾国藩和湘军在整个晚清的布局和影响力,凭借曾、袁两家的世谊深交,这也为后来袁氏家族以及袁世凯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此为后话。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兄弟四人,其中袁甲三排名第二。可能是受到曾国藩的影响,袁甲三也有深刻的家族布局观念,因此,他对侄子们的培养都是不遗余力。

    

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因为资质较好,所以一边读书一边跟随袁甲三在军中作战。他文武双全,是袁家第二代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虽然资质和发展都一般,但是他却有一件事情能够笑傲家族——那就是他连生了五个儿子,刚好跟能力很强的袁保庆连生五个女儿形成鲜明的对比。

    

子嗣繁盛在古代可是极为重要之事,越是大家族或是谋划深远的人越为看重。特别是袁世凯出生的时候,袁甲三刚好来信打了胜仗,整个家族顿时大喜,认为这个孩子身有天命。

    

因此,按照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袁保中给婴儿命名为“世凯”,象征着“凯旋”之意。同时给他取字“慰庭”,也就是“告慰庭闱(父辈)”的意思。

    

后来,因为袁保庆一直没能诞下子嗣,按照家族的惯例,袁世凯就被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后嗣,以便继承这一支的香火。

  


辗转各地    见多识广

 

    

同治四年(1865),河南巡抚张之万(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长,张之洞的堂哥)保举袁保庆为道员,留河南补用;同时浙江巡抚(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长)马新贻也力保袁保庆留浙江补用,但是都未被吏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批准。

    

袁保庆反而被下旨封为济南知府(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济南市委书记)。从中也可看出,有了袁甲三为家族的布局和个人的努力,袁保庆在官场的人脉是极为广泛的。

    

袁世凯从七岁时开始就跟嗣父袁保庆到济南、南京等地赴任,这一方面让他从小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另一方面也让他熟悉了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大大地开拓了袁世凯的眼界。

    

嗣父袁保庆对袁世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延续袁家文武双全的传统(这是湘军的传统)。


所以,他极为重视袁世凯的教育,在济南时就聘请名举人王志清做他的启蒙老师,在南京时也请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举人做袁世凯的老师。

    

但是,袁世凯对《四书五经》等不感兴趣,他在科举上一点都不开窍,反而从小喜欢兵法,立志学做“万人敌”,并以项羽为人生偶像。


袁世凯常常不惜重金到处搜罗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并拿回家中细细研究,因此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在十三岁时袁世凯曾经写了一副对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当时令周围友人极为震惊。他还经常跟友人们宣称:“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可以说,少年时期的袁世凯受到了质量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家学渊源的耳濡目染,让他逐渐历练出一种超越年龄的圆熟世故,思想极为通透。

    

袁保庆除了为袁世凯延请名师之外,还把自己几十年的带兵心得、官场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编为一本书,名字称作——《自缲琐言》。


袁保庆在空闲时就以此书为范本向袁世凯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而此书也成为袁世凯后来能够在官场纵横驰骋的“两本圣经”之一。

    

这一天是休沐日,袁保庆在府中给袁世凯授课。他理了一下思路后,对袁世凯说道:“世凯啊,按照我们袁家的声望和你的个人意愿,你未来是要进入仕途的。而要在官场上行走必须有一项必备的技能,否则你不会走的太远。这是什么技能你知道吗?”

    

此时的袁世凯显然还不可能有这么深的认知,他疑惑地问道:“阿父,不知道官场上有什么必备技能?”

    

袁保庆捋了捋胡须,庄重地说道:“那就是要善于做戏。俗话说,人生如戏,官场如戏。善于做戏者能够把忠孝节义都能演的活灵活现,让听众动心,而让观众流泪。

    

这是不可言道的官员基本技能,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么官员们不是要被戏子们笑话吗?你未来想在官场走的远,现在你就要开始训练自己的这个本领。”(善戏为官者本能,忠孝节义无不能掩而为之,闻者动心,睹者流涕,为其根本之技尔。如若不然,官场岂不为优伶所窃笑矣?)

    

少年袁世凯对官场的感触还不深,但是大家族原本就有各种利益诉求和蝇营狗苟。袁世凯以养子的身份周旋于袁氏家族中的各个角色之间,反而对演戏的认知更深。


于是,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把嗣父袁保庆的这一番教导牢牢记在心里,终生不忘。

 


首遇国藩     半列门墙

 


同治七年(1868),袁保庆被钦封为江宁盐法道(二品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享受副部级待遇),掌管一省食盐的生产、运销,衙门设于南京。

    

到南京后,袁保庆就带着袁世凯去拜访即将离任的世叔祖——两江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兼两江大军区司令)曾国藩。

    

一方面,袁保庆是到有通家之好的世叔祖曾国藩家拜访,让自己的嗣子袁世凯认认门,以延续曾、袁两家的世交情谊。


另一方面,袁保庆想向世叔祖曾国藩请教一下他对自己职务和下一步工作方向的指示。

   

袁世凯虽然对曾国藩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却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个与家族有着很深渊源的晚清传奇巨擘。


此时,少年袁世凯的内心有些拘谨,有些好奇,但更多的是崇拜。袁世凯崇拜曾国藩的伟大功业,崇拜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影响力。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返璞归真,对世交后辈的拜访很欣慰。他摸了摸袁世凯的头,对袁保庆说道:“保庆啊,我与你叔父当年在北京一见如故,是知己之交,不想他仕途鼎盛之际却英年早逝,想来令人扼腕。我们两家既然是通家之好,我就不跟你们说外话了。

    

你这个嗣子世凯看上去天资聪颖,眼睛炯炯有神,好好培养的话,未来可能会延续你袁家的辉煌。


可惜现在你到江宁(今南京)任职,而我却要去接任直隶总督(晚清地方第一重臣,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兼河北省委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


以后有机会的话你多带他到我那里走动走动,我有时间的话也点拨点拨他,以全与午桥兄(袁甲三)的多年情谊。”

   

袁保庆闻言大喜,想不到今天带袁世凯前来还有这样一番机缘。于是,他马上让袁世凯给曾国藩磕头,而自己也一起跪倒地上庄重叩谢世叔祖曾国藩的提携之恩。


从此,袁世凯在父亲袁保庆的刻意指示下半只脚踏进了曾国藩的圈子。

    

因为是任职盐法道,这需要到处巡查,属于经常出差的职务,因此,个人时间的掌控性较强,袁保庆就利用这个机会见缝插针地带领袁世凯去拜访曾国藩,加强彼此关系的粘性。

    

这一天,袁保庆又带着袁世凯远道前往直隶拜访曾国藩,恰巧曾国藩此时组了一个重要的局。他看袁氏父子也不是外人,就让他们也参与旁听。

    

这个局的重要性在于——这是曾国藩为宴请阔别已久的容闳和王闿运而组的局,曾氏幕府的一些重要幕僚们作陪。


这是袁世凯第一次见到王闿运,也是他再次见到另一个传说中的大人物。

   

王闿运的事情先不谈,容闳这次来拜访是有一件大事(这件事在后来的影响力还超过原来的预计)——那就是派遣留美幼童。


此举是延续经世派“开眼看世界”的宗旨,并把它落到实处,派遣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下一代优秀分子到美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这个事情今天看来好像不难,但在当时确实是开天辟地的壮举,通过容闳等人的多次呼吁,曾国藩也反复权衡过,发现阻力太大、变数太多,所以,他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在这里,南山君顺便简单介绍一下容闳此人。

   

容闳(1828-1912),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人(今珠海市南屏镇)。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因此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南山君在前面的文章有提到——生逢乱世,各路胸怀大志者都会或早或迟地迅速站队,去寻找对自己有价值的实现抱负的路径。而容闳也是如此。

    

容闳26岁就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此时的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蒸蒸日上之时,东西方的强烈对比让容闳感触很深。因此,他决定返回中国,希望推动自己的祖国早日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因为满清的朝政腐败,容闳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咸丰十年(1860),容闳冒险前往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考察。


他向太平军内的开明之士——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

    

容闳表示建议如果被采纳,他愿意为太平天国效力。洪仁赞成容闳的建议,但碍于形势无法实行。因此,容闳就推辞掉洪秀全颁发给他的爵位,决定去正在兴起的湘军拜访一下,看看那里是否有可共成大事的有识之士。

    

此时湘军和太平天国的较量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容闳的拜访让曾国藩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湘军广纳天下英才的思路还是让他在百忙之中跟容闳聊了一下。

    

想不到容闳开阔的视野给曾国藩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他描述的西方世界给曾国藩以很大的震撼。曾国藩发现自己有点坐井观天后感到有些茫然。他拿不准主意,就派人问了一下胡林翼的意见。


而胡林翼很快就有了答复,他的观点是——“经世派”一直以来就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的,可以保持开放的思路深聊一下。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袁世凯在这场重要的饭局中收获了什么样的认知?曾国藩又会传给袁世凯怎样官场宝典,从而让他未来在官场无往而不利?


请看下期文章《乱世鼎革,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袁世凯(二)》。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这里是南山煮酒,欢迎你的阅读。

往期文章


古今大成就者特质的“九点理论”

朋友之交的最高境界

润物细无声,拉开湖南人崛起序幕的千古名臣陶澍(一)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一)

 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上)

湘军“钱袋子”——大清首富胡雪岩(一)

湖湘楷模,近代海军之父雪帅彭玉麟(上)

薪尽火传,功过难评的名臣李鸿章(一)

只手擎天——托起湘军辉煌的益阳巨擘(一)

洋务先驱,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张之洞(一)

星火燎原,文武双全的变法先锋谭嗣同(上)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南山煮酒 南山煮酒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100%增长!二十亿级跨境大卖并购方案浮出水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跨境电商鹰熊汇

专注跨境电商和跨境电商内幕、跨境电商干货、有价值的跨境电商行业信息,打造热衷于跨境电商的从业者、跨境电商爱好者的信息交流平台。为跨境电商架起资源交互的平台,让全世界的跨境电商快乐沟通!开放、分享、共赢!是鹰熊汇这个领先的跨境电商社群的宗旨。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