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尽火传,功过难评的名臣李鸿章(四)


薪尽火传,功过难评的名臣李鸿章(四)

南山居士 跨境电商鹰熊汇 今天








导读:


曾国藩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梁启超评价: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要而论之,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誉满天下,亦谤满天下。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清史稿》评价: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不愧为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李鸿章为曾国藩写的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功过难评的人物,赞同者称之为“国家栋梁”,摒弃者称之为“卖国老贼”,而他却自称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


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他到底有怎样的风云机遇和人生传奇?此系列文章将为我们缓缓地展开李鸿章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







 

(接上期)

                                                                                                                                   

一折奏功     终生政敌

 

    

第一,“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先把责任撇清,把弹劾的出发点包装得高大上,立于不败之地。


奏折的前半部分大量罗列翁同书的劣迹,然后用这句话总结——呃,不是我个人与翁同书有私怨,而是我要严格履行职责,与腐败分子和渎职行为做斗争。

    

对于古代的顶级政客来说,政治斗争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潜规则做事,明规则整人”。


只要把出发点包装好,占据道德高地,至少自己在明面上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至于给政敌提供攻击的把柄。

    

第二,“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担心皇帝因为翁氏的圣眷和翁同书以往的功绩而放过他一马,所以先埋下伏笔。


他们翁家的门第非常鼎盛,所以才敢如此肆意妄为,皇上你是否应该想办法抑制一下,自己考虑吧。

    

第三,直接封死了所有求情者的门路。


因为翁氏是名门望族,门生故旧遍及朝野,不论是谁弹劾都会面临无数的求情和辩驳的声音。那正好,这里给你们挖了一个大坑。

    

所有敢求情的人都会被扣上“因翁氏门第鼎盛而说话”的大帽子。


首先,这些人是趋炎附势,道德水平值得怀疑。


其次,翁氏门第鼎盛又有这么多人为他说话,是否有结党的嫌疑?这样一考虑,想象空间就很大了。

    

这也是属于另一种形式上的“盖帽”辩论——你明显对这件事有异议,但你绝对不敢明面上反对,否则我毫发无伤,而你将要掉进坑里。

    

因此,曾国藩弹劾翁同书的奏折一上,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谁也不敢蹚这一滩浑水——这不仅仅是对自己不利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这个,肯定会有很多受过翁家大恩的人出头。

    

古代知识分子因为注重“修、齐、治、平”,所以道德水平较高的官员并不罕见。因同年、门生、故旧等关系,如果只是个人利害倒不至于所有人都袖手旁观。

    

关键是谁一出头帮忙,则翁家就更加说不清了,形势的发展将会变成典型的“好心办坏事”。所以,在大家都无法发表反对意见的情况下,翁同书很快就被下狱并定了死罪。

    

翁心存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大病一场。这个事情也有玄机,既有主动也有被动。

    

从被动上来说,翁心存年老体衰,陡闻噩耗,伤心而病倒是有可能的;从主动上来说,他就算不病,这时候也必须要倒下了,因为对手的手段极为老辣,把其它所有的解决途径都已经封死。

    

此时,翁心存只剩下最后一条路——那就是把握帝王的心态走情感路线。翁心存作为帝师,对帝王学说是了如指掌的,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死中求活,保留一线生机。

    

果然,慈禧和恭亲王奕等人一琢磨,发现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此事。翁心存是立下大功的三朝老臣,如果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显得朝廷刻薄寡恩,这样对于帝王驾驭臣子极为不利。

    

法理要有,人情也要有,作为决策者考虑问题肯定不能是“非黑即白”的单线思维,而要综合衡量各种利弊关系。对于这些浸淫政坛多年的政客来说,互相之间都是高手过招,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走一步要看三步。

    

大家在台上面含微笑地扮演各种角色,但是台下对互相之间的意图都要了如指掌,否则还怎么一起愉快地玩耍?

    

如果一个政客还看不破这一点的话,只能说明他的专业技能还不成熟,那么他很快也就会被残酷的政治倾轧所淘汰。

    

因此,朝廷下旨——“此事暂时搁置,翁同书回家尽孝、侍奉老父,等翁心存百年之后再论其它”。

    

因古代的大臣基本都是终身制,等到乞骸骨(退休)时大都是风烛残年,确实身体坚持不下去。所以,翁心存的身体也不好,他虽然暂时把翁同书的案件缓和了一下,但还是受到这场风波的影响,很快就离世了。

    

而翁同书在翁心存去世后又被抓回监狱并改判为充军,而他心灰意冷之下,不久也撒手人寰。接连两个大人物相继离世,“常熟翁氏”这个名门望族瞬间就落花流水,遭受重挫。

    

弹劾翁同书成功之后,曾国藩很高兴,认为维护了自己两江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兼两江大军区司令)的威严。


闲暇之时他经常对着幕僚们说:“少荃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写奏折的水平不在古今名臣之下。像这一次他起草的弹劾翁同书奏折就非常好,值得你们学习。”

    

旁边李鸿章当然面含笑容,连连谦逊,心里却是腹诽不已:“老大,你也不要这样到处宣传嘛,还怕别人不知道弹劾奏折是我写的?原本是我的政坛助力未来反而可能变成政敌,你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翁家虽然遭受打击,但是作为名门望族毕竟底蕴深厚,后来翁同龢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家族的支持再次成为帝师,他从其它渠道得知李鸿章才是当年真正的写弹劾奏折之人,顿时恨得咬牙切齿。那可真是血海深仇啊!

    

而此时的曾国藩已经驾鹤归去、悠游天地,所以李鸿章就承担了翁氏所有的炮火攻击。


可以说,贯穿整个光绪朝,翁同龢都保持着李鸿章最大政敌的牢固地位,给他制造了极为巨大的麻烦。

    

虽然政见不同是他们斗争的根本原因,但是家族深仇也不容忽视。还好李鸿章后期也打造了自己的“淮军体系”和“北洋体系”,以体系对抗体系,最终才依靠个人能力获胜。

    

否则,如果他只是以个人去对抗政敌的体系,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


虽说当时李鸿章是别无选择,但他依然对当年起草的这道“历史明折”肠子都快悔青了。此为后话。

 


曾李闹翻     鸿章出走

 

    

曾国藩去世时,李鸿章曾经写过一副著名的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在挽联中既歌颂了老师曾国藩的丰功伟绩和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又明确了自己作为曾国藩衣钵传人的身份。


然而,这个对联虽读起来很不错,很有高度,但是很多“曾式门徒”却并不认可李鸿章“门生长”的身份。

    

客观上来说,从为官风格、政治理念等方面,李鸿章确实深受曾国藩的影响,而曾国藩也确实把李鸿章当作最得意的门生。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分歧,甚至有过闹翻的先例。

    

在曾国藩幕府时,李鸿章虽然对曾国藩以师相待,但他毕竟也是极有主见的人,所以经常因意见分歧而与曾国藩发生冲突。


有好多次李鸿章都想离曾国藩而去,最后因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但是,这种矛盾并未消失,而是暗暗地潜伏下来。经过日积月累,曾、李两人之间的分歧终于在“李元度事件”集中爆发,导致两人的分道扬镳。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兼两江大军区司令),并决定将大营迁往安徽祁门。

    

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如同“釜底”,没有进退余地。从战略上看,如果把大军驻扎在此地将要非常危险。因此,李鸿章和其他幕僚都一再劝谏曾国藩,希望他能够考虑换一个地方驻扎。

    

而曾国藩此时却固执地坚持己见,甚至云淡风轻地对李鸿章等人说道:“你们如果胆小怕死的话,可以自己离开这里”。

    

后来湘军大营果然经常被太平军攻击,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这件事让李鸿章极为不满,多次向胡林翼等人抱怨曾国藩的固执。不久后,曾、李两人因“李元度事件”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

    

李元度,字次青,号“天岳山樵”,湖南平江人。他是属于学者型人才,跟随曾国藩征战多年,前期一直在幕府参赞,立下汗马功劳。


曾国藩在靖港、九江和樟树镇等地遭逢败绩的艰难岁月里,曾经得到过李元度的有力支持,所以他自称与李元度——“情谊之厚始终不渝”。

    

李元度擅长文学而拙于领兵,只因曾国藩私情推荐才升任徽宁池太广道,领兵驻防徽州。


当太平军气势汹汹地来攻时,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出城打仗,导致徽州失守。

    

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定弹劾李元度以维护军纪。曾国藩此举本来无可厚非,但因李元度也是曾国藩幕府出去任官的,所以,大家有着天然的纽带关系,马上就感觉到“兔死狐悲”。

    

而最关键的是,此时的曾国藩还没有完全统一湘军的思想,并未把自己塑造成“神”,“曾军”中的领袖观念也还没有后来那么深厚。


所以,对弹劾李元度一事,文武参佐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

    

此时的李鸿章更是“图样图森破”,完全没有展现一个成熟政客的政治素养,没有领会到“天大地大不如领导的意思大”的深刻理念。再加上长时间累积的不满,李鸿章激烈地提出反对意见,说道“如果一定要弹劾李元度,学生不敢拟定奏折草稿。”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列举了当年的“靖港之事”,旗帜鲜明地指出当时如果不是李元度拉住曾国藩,他早已经跳水身亡。现在这样做,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曾国藩原本打败仗就心情不好,被李鸿章揭开伤疤更是怒火三丈,大声地说道:“你不写我自己写。难道死了张屠夫,我还要吃带毛猪?”


李鸿章也是针锋相对地说道:“如果这样,那我就辞职,不再呆在这里。”而曾国藩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随你的便”。

    

当天晚上,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日内因徽州之败,深恶次青,而又见少荃不明大义,不达事理,抑郁不平,遂不能作一事。”

    

李鸿章鉴于自己的意见被曾国藩忽视,以及祁门之地奇险万状的形势,于是决定离开祁门这个伤心之地,投奔他的大哥李翰章。


从此,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跟曾国藩联系。

    

胡林翼看曾、李两人的这种状态不是做大事的模式,就再次出面帮他们捋了一下思路。


胡林翼在信中对曾国藩说道:“涤生,古今成就大事者都能够容人所不能容之事。韩信连‘胯下之辱’都能视而不见,而你曾涤生连这一点分歧都不能忍受吗?包容和凝聚一切有用的人才为己所用是成大事的关键,这是古今至理。

    

不管你对李鸿章有什么想法,但我认为他的能力在你身边的人中是佼佼者,这一点不可否认。我们‘湘军铁三角’要成就大事,就更要拥有宽大的胸怀去对待各种人才,这是我们的共识。

    

你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放弃他,这种心胸是成不了大事的。


同时,这也会树立非常不好的榜样。涤生,你是老师,我建议你先发出和解的意愿。这并不会有损你的威望,反而会显示出你礼贤下士的气度。”

    

而胡林翼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却说道:“少荃,你们师生之间的是非恩怨我不好评判,在此不谈。但是,我只讲两点,


第一,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最讲究尊师重道,讲究感恩之心。


虽然你老师曾国藩处理问题不当,但你一言不合就拂袖而去,是否符合我们知识分子的传统道德?

    

第二,你的才能很大,也胸怀大志。


那你认为是白手起家好呢?还是借势而起成功的机会大?说句不好听的话,你以前也搞过几年‘淮军’,最后发现困难重重才来到你老师的幕府。

    

你再看看目前的几位大帅,哪一个最合适你做事的风格?又有哪一个最有可能让你借势?只有你老师曾国藩。


他身上是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你不要看我经常批评他的一些迂腐行为,但在很多方面连我都还经常学习他。


你要深刻反思,培养自己成大事的性格。你作为晚辈,应该先放下身段,这样对你未来的成长有益。”

    

因为胡林翼等人的撮合,再加上曾、李两人都觉得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所以就各自找到合适的台阶下,求同存异,迅速恢复到感情融洽的师生之谊。

    

通过此事,李鸿章反省自己的“创业模式”,决定不再天真和幼稚,成为大佬以前必须尊重现在的大佬;而曾国藩也开始反省自己的用人之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做自己擅长的方向。


于是,两人反而都因此事大为获益,此为题外话。



两大爱好     却之不恭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有两大爱好。


第一,喜欢留人吃饭,以表示与朋友、下属的亲近之情。每一次大家开完会,曾国藩都会欣喜地说道:“大家今天这么高兴,刚好留下来一起吃个饭,等会再闲聊一下,不亦快哉!”

    

每当此时,胡林翼基本会摆摆手,微笑地说道:“涤生,我知道你又要兜售你那套‘咸菜理论’了。不过,我自律方面确实不如你,每次吃饭没有七八个菜是吃不下的。这是我从小就形成的习惯,所以我就不跟你吃咸菜了,另有安排。”


然后,他就在曾国藩的遗憾声中潇洒地离去。

    

而左宗棠虽然饮食也不讲究,但是也不喜欢曾国藩吃个饭都要上升到‘修身’的理论高度,所以基本上能避则避。


此时他跟曾国藩的关系还没闹翻,所以基本上都会给他留一些面子。

    

胡林翼一走,左宗棠接着说道:“这个,实在太不巧了,我刚好还有一些非常紧急的事要马上去处理一下。没有办法,军务紧急,我们只能先公后私了。涤生,真希望跟你一起吃饭好好聊一聊啊。

    

可不想每次都这么不巧。下次,下次一定争取。对了,少荃是你的学生,我觉得他正好在自律修身方面需要你给予指导一下。你们好好聊,我就先走了。”


其他人一看,只要没有被曾国藩点名,也都纷纷推说自己有事,随着左宗棠的脚步匆匆忙忙地离开。

   

李鸿章瞬间脸都黑了,幽怨的眼神飘向屋顶,脚步做出一个要离开的姿式,小声地说道:“呃,涤师,其实学生也有一些紧急的事情要去处理,我下次——”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对李鸿章说道:“少荃啊,哪里有那么多的紧急大事?我们虽然军务繁忙,也是要注意劳逸结合的嘛。

    

润芝(胡林翼)贪图口舌之欲,不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所为。我听说你也是对饮食颇有讲究?这我可要批评你了,要注意修身,严格要求自己。


今天你留下来,刚好我最近对修身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可以跟你好好分享一下,吃得咸菜,做得大事嘛,哈哈。”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李鸿章是如何重新组建“淮军”,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新篇章?而他又是如何帮助曾国藩善后处理“天津教案”,从而在政坛不断走向巅峰?


请看下期文章《薪尽火传,功过难评的名臣李鸿章(五)》

 

往期文章


古今大成就者特质的“九点理论”

朋友之交的最高境界

润物细无声,拉开湖南人崛起序幕的千古名臣陶澍(一)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一)

 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上)

大器晚成的一代名臣左宗棠(一)

湘军“钱袋子”——大清首富胡雪岩(一)

湖湘楷模,近代海军之父雪帅彭玉麟(上)

薪尽火传,功过难评的名臣李鸿章(一)

只手擎天——托起湘军辉煌的益阳巨擘(一)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旺季到!单量涨500%马来印尼斋月爆款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跨境电商鹰熊汇

专注跨境电商和跨境电商内幕、跨境电商干货、有价值的跨境电商行业信息,打造热衷于跨境电商的从业者、跨境电商爱好者的信息交流平台。为跨境电商架起资源交互的平台,让全世界的跨境电商快乐沟通!开放、分享、共赢!是鹰熊汇这个领先的跨境电商社群的宗旨。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