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思维带偏了人们的逻辑
流量思维带偏了人们的逻辑
七月,这是观海论商第158篇推文。
今天的话题假正经,关于
“ 流量 ”
7月26日,拼多多上市,这个耗时最短的上市公司被赋之“电商界黑马”的称呼。业界也多是以玩透社交流量思维,社交电商这样主流的声音评价这股新生力量。
但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却主动否认了这一说法。
拼多多上市之前,黄峥曾接受过央视的专访,在这次访谈中黄峥表示:在后流量时代,拼多多之所以能成功,恰恰在于不是用流量思维做事。说是社交电商,倒不如说是人以群分的电商,过去搜索电商是人去找东西,现在是相似的人连接在一起,相似的需求被归集起来,销量可以迅速起来,这个是短时间之内量的聚集。
好像现在我们再用“社交流量思维”这样的字眼简单的评价拼多多就显得有些偏颇了,但它在控制、抓取用户的需求上确实做到了极致,抓住了消费者心理最深处的诱惑基因反复触碰。
现在脑海里还是那首魔怔的“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
1.
拼多多跟我们平常的营销方式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相较于我们正常理解的网站、广告营销,拼多多这次好像在流量上并没有费很大的工夫,选择了拼团折扣的模式,利用微信熟人社交链野蛮成长,拼多多的流量成本压缩到了极限。只不过,它是走了另外一种流量的通道,而这种方式很巧妙的在前期已经利用了“用户+流量”的双保险杠。
在传统重流量思维的认知里,这是为数不多的轻流量方式获得成功的案例。而这里的关键不是在于他“轻流量”,而是“流量+用户”的重度使用,因为在前期他已经构建他的用户网络架构,利用彼此之间已有的联系影响购买。
在后来接触很多的企业卖家群体里,更多人的还是停留在流量思维的模式,仍然在围绕流量做文章,却把消费者当成应该站在原地等着为你消费的存在。
2.
但是是不是说流量就不重要了呢?
前段时间听了宋星老师的关于《数据驱动—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直播,会有一些内容引发我们的思考。
现在都在讲,叫流量的下半场,也就是所谓的后流量时代。你会越来越发现,除了我们常常提起的平台,像亚马逊、eBay这种,独立站的玩家也是在上升的趋势。第三方平台还会好一些,他们是平台本身自带流量,但对于像自建站这样的状况,是需要我们去采购流量的,也就是花钱买流量。
几年之前,可能我们采购流量的方式还是搜索引擎这样的方式,但是在今天,显然已经变成Facebook和Google Adwords这样的主体流量,当然也会有一些YouTube、Ins这样的补充流量进来。当这些主体流量慢慢变成寡头制,玩家又不断增多的时候,特别明显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的流量成本上升了。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购买流量,看今天国内的百度、搜狐流量亦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的流量成本不断的增加,我们要怎们办?当然不能否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低廉的价格去获取一些流量,但是这些没办法永久有效,总有一天是要尝到流量的苦头的。
所以,不是流量不重要。是当我们通过比较高的成本去拿到这个流量的时候,对于流量的运营、用户的运营要更重要。
这时候观念上我们要发生一些转变。既然流量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当然是不能完全否认营销技巧的问题。但是在流量进来之后,是要让它产生转化的,所以我们会理解为什么很多南方的卖家开始尝试独立站的方式,网站是更能快速的看到流量进来之后的表现,用户的真实数据是我们自己可以实时掌握的。当所有数据累计下来,就可以判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用户做出购买的决定,这是用户思维。
3.
这是慢慢要去过度的部分。平台也好,独立站也罢,流量总归是有的,但是我们要学会利用流量服务客户。
我们之前接触的很多客户也跟我们讲,流量花钱都可以买到,但是要怎么转化?数据在手,要怎么判断用户在什么节点会产生购买?页面的点击率跳出率是在如何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页面展示什么样的效果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内容?
这些都是我们在用户运营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8月17日,这些问题我们会现场深度解读:
数据驱动下的流量运营和用户营销该如何做?
如何判断潜在用户群体?
唤醒“沉睡用户”的最直接方式是什么?
......
2018年8月17日,海外营销推广大会,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思维,用数据撩客户。
报名点击“阅读原文”。 观海论商
参考:
《拼多多的秘诀,在于不用流量思维做事》 鹰眼新闻
《数据驱动—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 宋星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